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MeToo運動揭開了存在社會積習已久的性騷擾言行除了當事人透過自己的經驗公開說出自己的故事挺身面對行為者並提醒社會重視之外面對不同型態的性騷擾或強迫我們如何做到不要就這樣算了」,並提高意識事先預防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 《報導者》透過專家採訪與資料整理,理出性騷擾重要的關鍵十問,希望這十問能提供在各場域的每個人,理解性騷的光譜,以及目前「性平三法」的基礎內容和申訴管道;在保障未臻成熟的此刻,每個人可以為打造性別平等的社會,一起努力做到什麼。 編按. 7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7月31日三讀《性別平等工作法》(原名《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修正案,《報導者》依據新法更新文章,以便讀者了解性騷擾申訴與救濟最新規定。

    • 修法討論1:申訴依賴公司自治常失靈,是否應有「外部申訴制」?
    • 修法討論2:職場是否能比照校園性騷擾,設立通報制度?
    • 修法討論3:性騷擾被害人往往非第一時間報案,申訴時效是否要調整?

    修法首要需補上的漏洞,是《性工法》申訴制度缺乏外部機制介入的現狀。 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倡議組組長郭育吟代表組織受訪,提出應修法讓勞工局也有裁罰性騷擾行為人的實質權力:第一階段被害人向公司申訴後,若對結果不滿意,第二階段可直接向勞工局申訴,並請勞工局針對行為人進行實質的個案調查與罰鍰。 郭育吟表示,可規定公司性平調查至少需一位的外部委員參與、也要求委員具備的專業和性平素養;公司另應有心理諮商、法律諮詢等資源,提供給被害人。勞動部可以仿照衛福部、教育部,搜羅具有處理性騷擾專業的專家,建立人才庫,當企業需啟動性平流程時,就從其中聘請專家。 台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郭玲惠則提醒,讓勞工局對行為人罰鍰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因為對部分行為人來說,罰錢沒用,如調職等工作調整,才真的有意義,企業無法迴避內部處理的...

    郭育吟分析,「目前的法令是公司做完調查僅『備查』,當事人只要不繼續往上申訴,主管機關就不知道。」相對於校園性騷擾是有疑似案件就通報地方教育局,她認為,職場性騷擾或許不用做到這程度,但可規定公司一旦受理申訴案,就要通報主管機關,主管機關便可以掌握今年有多少企業有人申訴、最終成立或不成立,做通盤檢討。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晉芬則提出反思:建立通報機制,也有可能令某些主管更傾向吃案。張晉芬2018年曾在數間醫院內進行有關性騷擾的研究,調查3,000多位護理人員是否知悉職場內曾發生的性騷擾、後續如何處理、加害人是否受到處分。結果發現,知悉有職場性騷擾發生者近千位,將近一半都表示性騷擾事件後來「不了了之」。張晉芬主張,應明文規定公司必須公布有性騷擾事件發生與最終懲處,讓大家都知道性騷擾是有後...

    律師莊喬汝直言,一些情節嚴重的性騷擾,對被害人來說是嚴重的心理創傷,「6個月絕對不足以讓一個人從驚嚇,到創傷,到有能力去提告訴,」很多被害人因此喪失救濟管道。莊喬汝提到,在刑事部分,過去已有討論,是否要將性騷擾罪改為非告訴乃論,就不受6個月時效限制,而享10年追溯期。 但性騷擾的犯罪樣態多元,許多不同情節輕重的個案也可能遇到相同困境。社工督導鄭舒容和我們分享實際服務案例,有人是一年前看病時遭性騷擾,當下因沒證據選擇隱忍,但又因這一波#MeToo運動被觸動,才打來向鄭舒容諮詢是否能用法律維護權益;有人是去年在公共場所被故意觸摸臀部,觀察一段時間,赫然發現行為人是慣犯,也襲擊他人,故站出來提起性騷擾罪告訴,但這些個案受害時間都已超過法定時效。 郭育吟提到時效訂立的難點:性騷擾證據搜集不易,若時效...

  2. 2018年8月29日 · 如何預防社工受暴事件發生? 若將考題落實在實務上,社工恐怕會答得很為難。 預防職場暴力,向來不只是社工與雇主的責任。 社工執行業務的域多元,安全問題卻欠缺全國性專法保障,自我防衛資源也相對稀缺。 實際走訪第一線,社工提及執業時面對的暴力情境總是滿腹苦水,但問及是否追究、提告,他們又沉吟起來,一來執勤時不像警察會配備可以錄影蒐證的密錄器,欠缺證據恐告不成;二來擔心此舉是否與社工積極助人的倫理價值相悖、會不會造成個案二度傷害,抑或提告後遭到報復,以及出庭為工作帶來的困擾。 一紙高考試題,點出社工界弔詭且無奈的現象。 從事助人工作者,卻難保自身安全。 社工每年5,000人次遭職場暴力威脅. 社工執業時遭攻擊事件屢見不鮮。

  3. 2020年一名柳姓班長被長官長期霸凌最後於營區輕生事後 監察院發起調查並統計10年間的國軍自傷案件原因其中約3成為感情因素個人價值工作壓力與適應問題則各占1成

  4. 2022年4月2日 · 「現在的做法真的沒問題嗎? 」 「一直什麼都不說真的好嗎? 」 「我要是袖手旁觀,他可能會失敗。 」 「要是我不說,別人也不會開口。 不安迫使自己覺得非做點什麼不可,結果忍不住說出那句不必要的話。 愈是覺得必須為孩子著想,就愈是想激勵對方,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以下依序介紹會讓孩子感到挫折的常見話語。 這些多餘的一句話絕不是為了刻意打擊或以惡意為出發點,反而是希望對方提起勁來努力所說的鼓勵,當初開口是出自好意。 儘管如此,這些激勵卻對孩子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再用功一點」 某位知名英文老師接受報紙採訪時,詢問一位每天要求孩子多念書的母親:「要是周遭的人天天盯著妳,要妳減肥,妳心情如何? 」要是每天有人對自己說這種話,日子久了或許會萌生殺意也不一定。

  5. 2022年10月31日 · 警察機關通常希望很快找到一個原因說他自殺警察可能最近工作壓力大遇到家庭感情財務問題不知道怎麼排解歸責在他自己身上而非單位勤務排不好職場霸凌等問題

  6. 2023年7月10日 · 「就像是永久被壓下來的一個咒語,我們早就沒有寄望這件事會有結果。 在6月初台灣#MeToo風潮開始逐漸擴散以前,蕪安(化名)完全沒有辦法想像,20年來糾纏她的一段年輕時代的暗影,能夠有浮現大眾視野的一天。 一則300字不到的 Facebook貼文 ,敘述關於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與女學生之間的傳聞,與她的記憶裡的細節疊合:山上研究室、提醒女同學小心、站不出來的受害者、旁觀者無盡的自責與無力感⋯⋯。 那幾乎就是當年大學同學親口向蕪安吐露的遭遇:「跟那個(Facebook貼文)場景描述一模一樣,天黑了以後整棟樓都沒有人,在只有兩人的研究室裡面⋯⋯」當事人冷靜地像是說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初次聽聞此事的同學們難以置信 ,「落差太大,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同學,根本不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