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3日 · 像是許多人不相信愛情,不談感情,但卻也難免希望能有相知相惜的另一伴。. 這情況往往就常見是出自於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等,進而影響到對感情的認知。. 長大後雖然嚮往著婚姻的安全感,但卻因經驗不足等各種因素使得感情也不順利,即便是不同 ...

    • 父親罹末期肝癌過世 在國外女兒最後一刻被告知
    • 「好好說再見」的勇氣
    • 說再見的困難與心態
    • 「好好道別」是疏通悲傷的重要過程
    • 「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對方有新的旅程

    玉鈴在國外求學時,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肝癌,但為了不影響玉鈴的學業,父親要全家人不准告訴玉鈴,因為父親擔心玉鈴若知道了將不顧一切的回國,耽誤了正在進行的課業。玉鈴的父親相信自己還有治療的可能,並且也認為等到兩個月後,玉鈴放假回國,全家就能團聚了。但是,父親的病情急轉直下,雖然做了治療,但反應都不好,人突然變得好虛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父親就在家人充滿無奈與震驚的情緒中離開人世。 也在這個時候,玉鈴才接到母親痛哭失聲的電話:「妳爸爸已經不在了……」 玉鈴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不明白怎麼會在最後一刻才被告知,更不能接受自己竟然沒有在父親最痛苦與最脆弱時陪在他身邊。 從上了飛機開始,玉鈴的感受複雜:她想像不了父親不在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也疑惑若父親不在了,他會去哪裡。同時,玉鈴也有好深的愧疚感...

    我在無數個驚駭、悲傷的故事裡體會到,要對驟然消逝的摯親「說再見」其實是很需要勇氣,也需要心理準備的過程;平心靜氣、懷抱祝福、充滿愛意的道聲再見,必須是沒有傷害性的情緒(諸如:遺憾、自責、愧疚、怨恨、懊惱、憤怒),並且願意接受分離的事實,承認一切都已改變,願意讓自己承受這樣的改變所帶來的衝擊與痛苦。 若失去了這些條件,「說再見」將成為無法完成的缺憾。兩人的關係被迫停在某一刻,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像是還在進行,卻又似已經結束。你們不再有新的生命交集,不再有新的故事。 摯親若是驟然死亡,實在沒有任何好的條件讓人能順利道別。不僅負面能量壓得人喘不過氣,具有傷害性的情緒更是排山倒海而來;而分離的發生又非出於自願,完全是被迫,許多狀況下,甚至無法得知究竟讓生活風雲變色的罪魁禍首是誰,於是道別的意願更是...

    不說再見,是有好處的。不說再見就能編織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生活並未改變、親人只是暫時離開,如此可以勉強的繼續以過去的習慣、型態過生活,不用改變就不會為人帶來威脅,也不會帶來無力與挫折。 只要有改變、需要改變,人就得經驗重新學習、調整、認識許多過去不會或不知道的事。當一切充滿不確定,人必然會經驗到自己某部分的確是不懂、不知道的,甚至還得面對自己有某部分是無能為力、能力不足的,這種種困境與挑戰必然會衍生出挫折與無力的感覺,這是生命極具壓力和威脅感的時期。 死亡所帶來的挫折與無力的感覺正是這樣來的,我們會發現,原來就算我有許多的知識、專業身分、資源、財力、計畫,也無法抵擋死亡的侵害,無法阻止死亡帶走親人的生命或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說再見」的困難;不願也不想經驗到自我的無能為力,一點力也使不上的感覺...

    許多驟然失去摯親的人,對我提出他們的疑問:為何他們沒有辦法杜絕悲傷與憤怒的侵襲?為何他們不斷反覆困在悲傷裡?他們懷疑悲傷似乎將會永無止盡的糾纏他們,他們甚至認為自己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夠好,才會讓悲傷得逞,使他們徹底經驗到脆弱與無力。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並非一個人不堅強、不勇敢、不夠好,才會被悲傷占據。事實是,一旦你失去親人,悲傷就會在往後的人生如浪潮一樣的不規律湧來,又消退,再湧來,又消退,沒有靜止的那一天,除非生命不在。我們必須學習與悲傷的浪潮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以免被席捲而走,同時又能允許它的存在,因為它既真實又合情合理,是來自生命真實的經歷與曾有的記憶。 雖然悲傷是合情合理,但要與它培養信任關係與默契,能與它共存,絕對是需要長期學習的課題。我們必須認識悲傷,知道如何對待與面對悲傷...

    好好道別,好好向摯親說再見是一份承諾,也是一份祝福,同時是真實悲傷的表現。道別,往往帶來不捨,但我們之所以願意道別,是因為內心知道無法留下對方,即使再有千萬個不願意,也無法緊抓著對方不放。因為對方有他的旅程、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的地;我們會道別,因為在此時此刻確知,分離時刻已然到來,從下一刻開始,彼此都將面對新的旅途,無法再相互陪同而行。在珍重再見聲中,我們除了祝福對方一路好走,也承諾好好照顧自己,幫助自己面對未知的未來。 不能否認,也不能避免的,道別的過程,是包含難忍的悲傷與心碎的痛苦。但也因為經歷過這樣的痛楚與心酸,道別才得以完成,而不是只能空白與麻木以對。 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一書

  2. 2020年7月15日 · 伴侶 該如何出櫃. 在醫病關係中,醫護人員握有同志病人不了解的醫療處遇知識與權力,也因此,同志病人難免會擔心向醫護人員出櫃後,會在醫療處遇上得到差別對待。 我是被抬上救護車送進 急診室 的,記得從救護車來接我開始,一路陪著我的伴侶就被詢問「你是他的誰? 」一直到急診室把我安頓好,大概就被詢問了五、六次。 我伴侶的回答起初一直都是:「我是他朋友。...

    • 相處模式 1 正確認知憂鬱症. 了解憂鬱症是個疾病,收集並學習憂鬱症相關知識及資訊,越多的了解才避免陷入無效溝通或不必要的爭執,切勿認為憂鬱症者是在裝病或只要不亂想就會自己好起來,同時理解患者在發病時會沒有辦法自己控制情緒。 唯有對憂鬱症有正確認知,方能有合理期待及適情適宜的合理應對策略。
    • 相處模式 2 自己心理要健康. 施佳佐指出,親友須自己心理維持健康狀態,適度抒壓、喘息,整理好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 負面情緒 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
    • 相處模式 3 優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 由於憂鬱症患者在發病時,可能無法辦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家屬應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安全,別讓患者在失控下傷害了周邊親友。 之後,再同時保護憂鬱症者與協助就醫。
    • 相處模式 4 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 倘若憂鬱症家人陷入情緒暴躁易怒、行為反常,甚至自傷或傷人的言語或企圖,親友需有警覺多留意周邊及其安危,儘速協助就醫。 協助就醫有困難,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掛自己的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幫助患者。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 憤怒的焦點是一種不合理行為。我們對不禮貌的人生氣,對不合理的待遇感到憤怒,在被冤枉、被冒犯的時刻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憤怒成為有效的自我捍衛方法。
    • 憤怒是正義的主要情感。例如殘忍的犯罪事件會引起人們的怒氣。面對任何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有權生氣,因為憤怒的發聲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憤怒」有時是別種情緒的發言人。
    • 要求懲罰。人們普遍希望看到做錯事的人受到懲罰,來平衡那些不良行為。
    • 悲傷的替代品。憤怒是悲傷的最具吸引力的替身。Shahram Heshmat 指出,憤怒作為悲傷的替代品並非壞事,悲傷令人沮喪失志,但 憤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成為鼓勵自我跳脫困境並前進的動力。
  3. 2016年3月27日 · 當他沒了老伴/喪禮剛結束 做子女的千萬別這樣說話. 2016-03-27 14:48:00 聯合報 / 記者江慧珺/報導. 繪圖/杜玉佩. 有人形容多年夫妻如同雙手,彼此缺一不可,如果有一天,左右手少了一隻,無助與失落的強烈可想而知,此時家人、子女、朋友的幫助更 ...

  4. 2022年10月8日 · 一、感受所有的情緒. 在喪慟期,你要允許自己有各式各樣的感受。 包括:絕望、憤怒、困惑,甚至也包括喜悅。 心情好的時候,就微笑吧。 你可以享受溫暖的陽光照在臉上的感覺,聽別人講笑話時也可以放聲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