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第二義是可以用頭腦去思考、認識、分析,而第一義則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不能用我們的常識去衡量它。 師父深入分析,佛法中說:「即有相而無相,無相即有相。

  2. 所謂「妙」,指的是微妙、奧妙、玄妙,菩提是,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為何是妙菩提? 因為不是語言、文字、思考所能通達的,而是必須透過深刻的體驗才能知曉,就像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般。

  3. 通常一般人所以為的「我」,是由身、心、環境和合而成;心是思考、認知的作用,身體則有感受、感覺的功能,環境則有時稱心如意、有時矛盾衝突,這些都是構成「我」的因素。. 師父解釋,若將這三樣東西加以分析之後,所謂的「我」是因緣和合而生 ...

  4. 接著討論修行的兩種顛倒,一是生死根本--以攀緣心為自性,一是涅槃清淨--遺失本明。. 首先討論什麼是「攀緣心」,菩薩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看法,有謂:執著是攀緣心,對六根接觸的外境產生執著就是攀緣心。. 有謂: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好惡的感受 ...

  5. 從正面思考出發. 「每個人都需要奉獻、要成長、要努力,就是有因有緣,這是從正面去思考。 」師父表示,因緣果報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現世報,許多人往往因為多做了一些事,就會想自己是「為誰辛苦為誰忙」,這是負面的思考方式。 他說,社會上聰明才智強的人如果能幫助較弱的人成長,所得到的不只是個人人格的提昇,及心裡的愉快平安,社會也才能取得平衡。 而如果更能進一步發菩薩願,就能證得經文上所說「圓滿菩提,不生滅性」,也就是修行慈悲和智慧,對一切眾生都能做奉獻。 不過師父也強調,這需要付出相當大的耐心和願心,否則很容易便退心;他鼓勵大眾常常來聽經,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自己的耐心、信心、願心及慈悲心就會增長。 只是如果遇到災難時又當如何扭轉觀念?

  6. 最近常在想:甚麼時候開始,自己變得擅於與人相處?. 即使是不甚熟絡的人,仍能很誠懇、真心地與之對談。. 思索許久,答案漸漸浮現,相信是自在農禪寺打完默照禪七之後,身心開始產生莫大的變化,但這個「莫大」也是慢慢地在一年中形成的。. 默照讓 ...

  7. 而六祖惠能大師說:「吾亦見亦不見。. 」意思是:坐禪時,「見」是心中有反應;「不見」是反應過就反應過了,反應之後沒有留下任何「我」的痕跡。. 印光大師曾說過「靜坐常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要能做到只見到自己的過失,見不到別人的過失 ...

  1. 思覺失調症測試 相關

    廣告
  2. 專業紅外線檢測、紫外線檢測,輸電系統、配電盤、轉動機械設備代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