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9日 · 律師詳解. Q1.如果葦如不扶養公婆,會構成遺棄罪嗎? A.沒有與公婆同住,扶養義務不存在,不會構成遺棄罪. 勝達法律事務所蔡惠子律師解釋,依據民法第1114條:「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 」該法規定的互負扶養之義務有兩項要件,一是「夫妻之一方」,無論是媳婦、女婿方都有扶養他方父母義務的要件,二是「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任何一方有與他方父母同住在一起的事實,就有義務扶養之責,若是分居,沒有同住事實,無需履行扶養義務。 本案例中的葦如在先生過世後,沒有與公婆同住,所以扶養義務不存在,不會構成遺棄罪。 (延伸閱讀: 公婆生病都是老公付錢? 沒工作被要求當看護? 另一半拒絕不了家人的無理要求,該怎麼溝通? Q2.小姑要葦如把公婆接來同住照顧,葦如可以拒絕嗎?

  2. 2017年12月11日 · 對於壓抑的男性,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呂欣芹根據諮商經驗,提供2種方法協助他們走出悲傷: 1.失落導向. 以情感為主導,專注於失落的傷痛、情緒的宣洩、與逝者間關係連結等。 2.復原導向. 以認知為主導,專注於生活上的改變、嘗試新的活動、發展新的社會角色等。 呂欣芹根據多年諮商輔導經驗發現,男性多以復原導向為主,女性則以失落導向為主,但也並非絕對,畢竟要視人的個性而定,且隨著時間流逝,人會從「失落導向」逐漸走向「復原導向」。 鼓勵長者參與團體活動. 互相分享,療癒力道大. 薇薇夫人與呂欣芹都建議,平常可多鼓勵長輩參加同年齡層的團體活動,「和同年齡層的團體相處,或許也有人經歷喪偶,透過這些過來人的協助,幫助甚大。

  3. 2019年3月4日 ·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及全國諮商公會全聯會監事林世莉心理師提醒,人不要設限認為「都老了還改什麼」,臨床案例顯示,人只要活著,隨時有可能改變,特別是遇到重大變故,如生了場大病、意外世故、創業失敗、金錢損失、死裡逃生、失親喪偶……都可能自覺性的拋開原本的習慣和本性,以新的行動因應,帶來生命新契機。 不過實務上,吳娟瑜也坦言,結婚超過十年若沒有改掉某些習慣,一般就不容易改變了,這時彼此若不能接納,也許就只能各退一步各過各的。 「老後的婚姻有三個層次,最上層是『相親相愛』,中等是『吵吵好好』,最糟是『冷漠以對』或『不相往來』。

  4. 2021年4月10日 · 心理師建議3步驟安頓身心. 1.允許自己及家人傷心,不急於處理悲傷. 杏語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林靜君指出,面對心愛的親人伴侶離世,會有悲傷失落是很正常且健康的反應,但我們的社會文化卻常常阻擋悲傷,親友們習慣給建議或急於拉失親者一把「要趕快振作起來! 」雖然目的是希望對方不要陷在痛苦深淵裡,卻也隱微地含有「傷心是不對的」指責意味。 像小美就急於處理爸爸的悲傷及新生活適應,完全跳入母親的角色,忽略了自己的心情也需要被照顧,建議小美回到女兒身分,讓爸爸也有機會安慰她,好好重新安頓身心。 人們往往因為悲傷太難受,轉成不停想處理問題的焦慮,藉以逃避現實,但哀慟不會不見,只是遞延,累積久了不處理,可能引發身心症狀,例如失眠、頭痛、胃痛、胃食道逆流等,或長期情緒低落引發憂鬱症。

  5. 2017年12月12日 · 喪偶人生,未來如何走下去. 理財專家夏韻芬談及退休規劃時表示,除了經濟,「老伴」是最重要的資產。. 據統計,中老年喪偶是人生最大的憂鬱,他們易倍覺孤單、沉浸哀戚。. 家人除了用愛陪長者度過失落,也擔負了為他們沉痛心情找出口的角色。. 知名 ...

  6. 2020年9月8日 · 心理師建議,民眾可利用「心情筆記」,認識自己心情變化,一旦覺察壓力和負面情緒,就能提早用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調適,遠離憂鬱低谷。 全國自殺人數下降. 但年輕族群自殺死亡率上升. 每年的9月10日是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ASP)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推動的「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表示,台灣的自殺死亡率自2006年每十萬人口有19.3人死亡,到了2019年則下降至每十萬人口12.6人。 雖然總體自殺死亡率逐年下降,但15~24歲年輕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則逐年提升! 從2017年的每10萬人口6.4人,到了2019則增加至9.1人,已連續三年創新高。

  7. 2019年1月2日 · 當退休後,家中出現空巢期,夫妻獨處時間變多、衝突也容易增加,究竟老夫老妻共同生活了大半輩子,不想再忍下去時,該怎麼溝通才對? 除了離婚以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