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答:Garmin GPS裝置是市場上最精準的導航產品之一。加入多頻技術只是一種升級。其他的導航衛星系統也有L5。歐洲伽利略定位系統及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都有類似的L5訊號。如此一來,裝置能利用多個衛星系統提升定位精度以及可靠性。獲得最好的定位 ...

    • 第一頁: 地圖頁
    • 如何自訂活動頁面?
    • 路線-離線地圖怎麼看?
    • 第二頁: 運動資訊頁
    • 第三頁: 狀態資訊頁
    • 第四頁: 分段計時頁
    • 第五頁: 時間

    我們實際跑在山徑中其實不會頻頻關心配速和距離,反倒是上段提及的「導航」功能,關係著我們是否跑在對的路徑上,特別是對於剛從公路踏入山徑的跑者,在大自然間常會分不清楚是步道、山徑、獸徑、還是獵徑,很容易低著頭跑著就跑錯路了。因此,我會建議使用者無論是否有啟動導航功能,都要把地圖頁設定成首頁。 ㄟ~ 我已經對這條路線熟到不行了,還要把地圖頁設成首頁嗎? 建議是要的,原因是 Garmin 運動模式的內建機制會讓首頁像螢幕保護程式一樣,假設我們在越野跑過程中按了換頁鍵到第二頁看了配速,繼續跑一段時間之後錶面還是會跳回到原本的首頁。在實際探索新路線或比賽時,跑者平均每30秒到1分鐘就要看一次導航,確定自己是否跑在軌跡上,如果畫面一直跳掉那是很麻煩的事情。

    Garmin在所有功能的操作上都考量到了人們思考的邏輯,力圖用最少的按鍵轉換達到目的,接下來我們所有討論到的”訓練”相關功能設定,前端的步驟都是一樣的,只要來到該運動頁面,從錶面上方的”選項”進入,就可以開始「路線(導航)、地圖、儲存所在位置、越野跑設定、訓練」等等的模式設定和功能啟動。讀者可以參考下方的圖示,試著將地圖頁設為首頁。

    一般的戶外錶導航方式,為顯示導航路線、以及累進前進路線(足跡),對於大多的使用者而言其實足足矣。在多變的大自然環境中,fēnix 系列提供了離線地圖顯示,幫助更深入探索的運動者可以藉此了解路線周邊地形(等高線)/ 街道/ 區域名稱、以及更清楚的顯示路線,是非常實用的功能! 在利用地圖功能找尋位置或確認路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會縮放和移動地圖,Garmin在這部分的功能按鍵設計的十分利於使用者操作,讀者們只要記得下方介紹的操作方法,就可以流暢又快速的找到目標了。 首先我們可以透過「路線、活動、我的訓練」三種方式開始路線導航功能: 同樣由「選項」進入,選擇「平移/縮放」 只需藉由下圖三顆星號按鍵就可以縮放、上下平移離線地圖

    除了導航之外,第二頁就要來到大家所關心的運動數據了,這裡可以放上當下及累進的數據,例如: 距離、總升落差(累積爬升)、配速(min/km)和計時器。不同於公路跑的是,台灣普遍”高技術性”的路況上,配速很多時候僅能作為參考及訓練後的數據分析,運動當下較難藉此預估完成時間。總升落差(累積爬升, m)是量化越野跑強度十分重要的指標,運動員在準備目標賽事前一定會依照其總爬升作適應訓練及模擬,當然這不太會是需要邊跑邊看的數據,在實際訓練應用上,有經驗的跑者可藉由累積總爬升來知道大約多久時間可以攻頂(須預先知道目標山頂的標高)。

    山上運動的風險掌握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越野跑運動模式的第三個頁面,我建議可以調整為個人狀態的資訊頁,例如: 心率、海拔、垂直速度、Strava Relative Effort(Strava 相對耗力)等等。 有些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心率這時候才出現呢? 其實,越野跑的心率訓練法目前尚未能有明確的強度區間劃分,主要是因為疲勞不一定與心率成正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下坡跑,垂直面在越野跑的下坡路段是很常見的(如: 階梯),這對於大腿前側肌群的離心收縮負擔很大,雖然呈現的心率比上坡低,但卻可能造成比上坡更大的疲勞。還有一個例子是,當我們”慢走”上坡時,心率可能一下子就上到有氧的臨界值了,同樣心率相較於公路跑卻能持續運動的更久,這些狀況都顯示僅以心率做為越野跑調控疲勞的依據是不夠精確的。不過呢,筆者...

    我們都知道跑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分段計時,好讓我們進行繞圈配速的訓練。越野跑需要作分段計時的訓練大多是在上坡的反覆跑訓練,例如: 苗圃登山口-七星山主峰/ 3趟/ 每趟9成力-需計時/ 間休慢走回起點。 當然不只有上坡反覆跑訓練會用到分段計時,在一些需要準備特殊賽事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針對特殊地形加強的時候都有可能會使用到,因此在越野跑運動模式中加入分段計時頁是相當必要的。

    最後,雖然跑錶的原廠設定會在我們按暫停時看到時間,在筆者個人的使用經驗上還是放入時間頁會比較好,原因是山區運動的變數較大,很多情況都需要看時間來抓行程,又不希望暫停紀錄影響軌跡的完整性。 以上的分享是筆者個人的越野跑運動模式設定,希望可以帶給讀者們一些使用上的幫助! 我們下篇文章見囉~ Bye

  2. 每次都讓其他人知道哪裡,預定幾點回來。事先了解你去的地方,以及周遭區域。該用什麼:一隻搭載地圖功能的Garmin GPS智慧運動手錶。不只是查看當天天氣,也看明天的天氣。如果你計劃長時間出遊,攜帶足夠的配備。

  3. 當你在休息時與步程示意圖做對照,可以大概判斷目前的進度是領先或落後。 例如在圖一中,從「岔路口」到「奇萊北峰」標示需費時160分鐘,但超過該時間卻尚未登頂,那就得更保守考量自己的體能是否可以應付後面的路程,及早判斷及早撤退,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 【圖一】上河文化-奇萊主北步程示意圖. 【圖二】上河文化-奇萊主峰高差示意圖. 圖片來源: https://www.sunriver.com.tw/map_hiking_index.htm. 有許多人好奇,究竟要如何利用客觀數據來判斷自己是否越級打怪,以及怎麼樣的體能狀況可以爬什麼山呢? 登山重視的數據除了「總距離」以外,還要知道「累計爬升」以及「累計下降」的數據代表何種意思。

  4. 事前的規劃與準備. 登山前做好資料搜集、行程規劃、裝備準備、風險管理與離線地圖下載..等動作。 於合適的地點行走與紮營. 盡量使用現有的露營地紮營,以減少對植被的傷害。 若多人紮營,可分散帳篷搭社區,減少負擔。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垃圾是人類帶上山的,勢必也有能力可以帶下山,只是看你願不願意。 忌為求方便焚燒垃圾,容易造成森林大火;忌隨意掩埋垃圾,可能會對當地生態造成衝擊。 保持環境原有原貌. 儘可能保持造訪地點的原始風貌,不任意改變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降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5. 登入Garmin Connect後,從右側列表選擇 「訓練」 ,接著點選 「路線」 2. 先前建立過的路線列表就會呈現在頁面中,如果創立新的路線,點選左下角 「建立路線」 3. 進入建立路線畫面後,首先必須選擇活動類型,目前路線支援的活動類型包含 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越野自行車、跑步、越野跑、健行和其他 等共七大類. 繪製方法也分為 「自訂」 和 「來回行程」 兩種,如果希望有自動產生路線的功能,就可以選擇「來回行逞」,決定好總距離以及前往的方向,系統就會由指定的起點生成適合的路線,也可以指定這個自動生成路線需要經過特定點,如下圖: 若是需要自己決定起點以及經過的每一個點,則可以選擇「自訂」,直接標示起點和沿途經過的每一點,一開始可以選擇這個路線的性質,

  6.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都會有一個問題-這樣會不會被盜刷的疑慮呢? GARMIN針對這個問題也有相應的防護機制每一次當你將手錶一離開手腕的時候手錶的電子錢包會自動被鎖住使用者需要輸入自己所設定的四字密碼才可以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