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理事長李梅英表示,許多主動關懷通報而找回走失個案的路人或店家,一問之下,往往自己也有失智長輩,因此敏銳度較高。 幾個觀察重點,或許就能協助他們回家,避免憾事發生。 1. 眼神渙散、甚至神情呆滯。 2. 衣著不合常理. 身穿不合時宜的服裝,例如冬天穿短褲出門、夏天穿很厚的外套,或是只穿內衣褲就出門等等。 如果是獨居,身上也可能有久沒洗澡的異味。 3. 長時間徘徊在同一個地方. 例如坐在公園椅子上一整個早上、在公車站牌等車但遲遲不上車,或是像在尋找什麼,來來回回走了1、2個鐘頭。 4. 說話沒有邏輯,且不斷重複. 失智者的定向感能力喪失,因此不知道自身身處什麼時空,例如人在台北街頭卻堅持自己在高雄,或是誤認路人是親友,與他對話時有種反覆鬼打牆的感覺。

    • 說話表達出現問題
    •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 行為與情緒改變
    • 懷疑不對勁,就去檢查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或詞不達意,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以「送信的人」表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說話常停頓;用的字詞變少,比如不會說「我要上廁所」,只會說「尿」。有些患者會不能理解別人在說什麼。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也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也會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遊走(醫學上稱漫遊,指漫無目的的遊走)是失智症常見的症狀,發生在輕到中度或中度的患者。他們會莫名的焦慮、坐立難安、一直走來走去,卻說不出來為什麼或要去哪裡。「體力好的長輩甚至可以從早走到晚,連吃飯都坐不住。這是腦部退化引起的,藥物的效果並不好。」 如果長輩有遊走症狀,就要特別當心,因為再加上其他症狀如方向感不好或幻聽(聽到外面有人叫他),就可能導致出門迷路、走失。

    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週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同樣的東西重複買(比如衛生紙買了20包)、亂買股票等。 若長輩的車常出現莫名其妙的撞痕,或屢屢出現反常舉動,就要注意了。

    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或憂鬱、躁動不安,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原因。 有位失智長者過去是音樂老師,平時待人和顏悅色,但後來打牌時竟一反常態,罵牌友「你是不是男人」,把牌友都得罪光了,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失智者也有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沒付錢、穿著睡衣就出門等;或出現幻覺,比如看到一群人在他的房間、地板上有水,事實上並沒有。 一位家屬說,她媽媽初期失智時,會拿鄰居晾在車庫的傘,愈拿愈多,回來塞在床邊,堅稱是自己的傘;還會去開鄰居家的門,舉止反常。

    雖然這些警訊很重要,但有些定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模糊,一個星期內同時丟了鑰匙、忘了和髮型設計師的約算不算?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認為,「只要懷疑,就去看醫生」,讓醫生判斷。 可掛「記憶門診」,或神經內科、精神科中專長失智症的醫師。也可上台灣臨床失智症協會網站查詢:www.tds.org.tw,點選頁面左側「失智症診療醫師」查詢名單。

  2. 講師以情境模擬引導台下員警思考遇到時可先問話並觀察看他是否話語重複時間和空間不清楚或是語言表達有困難若有這些狀況時就該生警覺。 來自東港、恆春及枋寮的員警 ,學習如何對待失智長者。 更要緊的是,後續該怎麼處置? 負責及早救智專案的屏基專員林茵慈說許多民眾遇到感覺怪異的路人會打電話報警若員警到場後問不出對方的名字和家人資訊就只能先將他帶回警局但派出所空間有限人員進出複雜管理上易有疏漏就曾發生警方拘捕煙毒犯時不滿一旁的失智老人直盯著他瞧兩人發生口角爭執現場大亂。 「人民保姆站在第一線,必須有相關知識,才能正確對待失智者,」周文珍說。

  3. 為讓患者願意配戴,業者通常會將定位器做成鑰匙圈、平安符、手錶等形狀,在不影響患者生活習慣的前提下,讓他們願意配戴。 而照顧者的手機可以下載對應的APP,遠端追蹤患者所在地。 2. 防走失手鍊. 「家屬的困難不是沒有這些東西,而是病人不肯戴。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解釋。 可以向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及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申請預防走失手鍊。 每條手鍊都有一組編號,只要個案被送到警局,警察就能依照編號確認走失者身分。 不過,防走失手鍊推廣不易,因為許多長輩認為自己又不是犯人、為什麼要配戴這樣的手鍊?

  4.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現階段並沒有藥物能夠有效緩解遊走症狀,照顧者每天擔心病人吵著要出門,離家迷路、受傷,甚且就此失蹤,精疲力竭。 這幾個居家規劃訣竅,都能幫助打造失智者友善空間,讓他們在家安心生活。 明亮的光線有助於患者辨識時間地點。 康健資料提供. 1.明亮光線有助患者辨認時空. 若平時能有明亮、仿自然光線的情境是最好的。 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常常上演人明明在家,卻說「我要回家」的劇碼。 蔡佳芬說,家中若有明亮採光,能幫助患者知道現在是早上或下午,更能辨識出自己人在何時、何地。 不過她提醒,玻璃窗記得要附上暗鎖,避免患者打開窗戶,不小心跌出去。 2.用圖片將房間標示清楚. 列印出大大的文字、圖片紙張,貼在相對應的房門口,也有助於患者辨識空間。

  5. 我們與思覺失調的距離,其實不遠. 其實不遠. 「你是不是用手機監聽我?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人物應思聰工作失意,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還懷疑有人監視、監聽,腦海中不時聽到旁人議論、嘲諷他,後來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1%,推估台灣約有23萬人罹病,離我們並不遙遠。 他們會出現妄想、幻覺,腦中的異想世界,誰懂? 「你會好起來的! 」思聰的姊姊思悅為他打氣。 然而,精神障礙者要回歸社會,卻是難上加難,有能力也難找到工作。 人人身邊都可能出現「應思聰」。 當生命陷落時,這個社會能不能接住這群人? 接納,從理解他們開始。 「馬英九是我老公」妄想、幻聽,思覺失調症患者怎麼了? 《與惡》林哲熹入療養院實習,演活思覺失調,心疼他們「如同失去一半靈魂」

  6. 照顧者需要上廁所,出來就找不到人、或者廁所有兩個出口,跟患者約好定點碰面,他卻錯跑到另一頭,失之交臂。 台北市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機構主任王寶英建議,可以帶長輩一起去不分性別的友善廁所、或就近託服務台暫時照顧。 不過最理想的狀況,還是每次出門都有兩位以上的照顧者,互相接應。 搬家後失智變嚴重? 長輩待在熟悉的環境最有利. 「很多孝順的子女想從中南部把爸媽接上台北照顧,結果反而出事 , 」蔡佳芬說,許多病患以前在鄉下都很好,搬來台北就常走丟。 兒女以為父母現在才生病,「我往前追問,才發現病人已經生病一段時間了。 由於以前住在老家,四周都是熟悉的鄰居、道路、商店,即使長輩已有輕微失智症,也能靠著長期記憶、左鄰右舍幫忙,不會嚴重到影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