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5日 · 客委會透過辦理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希望吸引創造性人才移居或返鄉鼓勵有意願者發揮創意與靈感重新活絡客庄。 圖片來源:客委會提供。 我們希望地方的產業能擴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把年輕人招募回去,因此我們也進行地方產業的輔導,有一些年輕人想要創業,就提供他們地方創業的貸款,全額補貼前 3 年利息,3 年後的利率則約 2.3% ,資本性支出最高可以貸到 1 千萬元、週轉性支出最高 5 百萬。 換句話說,我們透過很多種不同的方案,來鼓勵年輕人回到客庄,無非就是客庄必須要有年輕人在,這樣政府許多的想法跟政策才有辦法落實,像是「數位轉型」這件事情。 從明年開始,客委會也跟中小企業處及科技部合作,推動「369客庄產業數位升級計畫」,主要會做兩件事,首先,要進行客庄社區產業升級。

  2. 2020年7月29日 · 透過關係人口的分析將人口流動做為維持地方發展系統運作的核心,為了兼顧生計與生活的考量來促進地方人口的社會成長, 日本四國德島縣神山町跳脫了要「創造就業機會」的窠臼。 嚮往神山町的生活環境卻找不到在地的就業機會? 那就想辦法讓已經有工作的人移居到這裡吧! 在地的產業容納不了這麼多的人流? 那就讓那些不必然需要仰賴地方資源就可以運作的產業進駐啊! 神山町具體的做法包括善用 ICT (資訊及通訊科技)技術,提供多元的工作環境,甚至鼓勵總部位於都會區的公司行號在這些地方設置分部,建立員工輪調分區辦公的機制。 神山町想辦法在傳統農村聚落環境,打造符合現代氛圍的工作環境。

  3. 2017年7月12日 · 談財政收支劃分法,早在民國 88 年提出修法方向,明明知道台灣有「稅源分佈不均情形」,試問過了快 20 年,今天台灣的產業、工作機會、消費收入與稅有區域均衡嗎?

  4. 2017年12月1日 · 為均衡城鄉發展國家發展委員會自105年起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理念透過設計翻轉進而達到地方創生之願景由地方自發性思考帶動產業發展及地方文化提升展現地景美學並塑造地方特色使地方留住人才人才深耕地方形成正 ...

    • 日治時期規劃了台灣的農產區域
    • 民間早已自行區分出傳統產地
    • 日本農民就像公務員一樣收入穩定
    • 北海道哈密瓜的行銷
    • 政府設計各種讓農戶自產自銷的策略
    • 在交通要道也設立農作直賣所
    • 農作物的加工商品展現創意
    • 各地的差異化種植吸引不同遊客
    • 那臺灣呢?
    • 推薦閱讀

    在日治時期出版的《農家概覽》中,就已經對台灣不同地區的適種農產,有所調查,有所規劃,構成台灣農業體系的產銷雛形。 戰後6年出版的物產分布圖,說明當時的農業樣貌,但是70年後,全面大亂,年年紛爭。 日本的台灣農業夢,終究無法實現!但是戰敗回國之後,依舊推行著分區生產的構想。

    其實,也不是日本政府多強制分區生產,而是在一些傳統作物上,幾百年的生產歷史,民間早以風味、口感、特色,自行區分出傳統產地。 像在一家日本雜貨店內,看見各式雜糧販售,店家插牌標示產地,各個農產有特定產區。這樣產地的分類,在這家百年老店,不是隨便插牌,而是已經插了 3 代,形成日本居民根深蒂固的產區分別,要翻盤取代,其實不太容易。 日本各地有各地的主要物產,因為產地區分穩定,農民很習慣固定生產特定作物,不太會看價格一窩蜂追種。因此,分區產地,固定種植,日本政府容易預估產量,甚至農協能夠進行契作種植。 日本農業很少拼價格搶種,多數是訂價格穩種,如果沒有氣候因素干擾,一年產量相當穩定。 日本有種植產量的參考機制,農民能夠上網查閱全國產量資訊,進行種植規劃。農協、合作社、產銷班等固定銷售管道,也能預估...

    因此,像是北海道小麥生產,何時種,種什麼,收多少,賣多少,成為一種慣習,造就日本農民像公務員一樣,收入相當穩定。 很多人一定覺得日本農民傻,不會搶種賺錢! 但是,日本農民一點都不傻,在農協、合作社等銷售管道的算計下,深懂飢餓行銷策略,再好價也不會拼量,導致價崩,而是維持產量,讓市場競價。 那不搶種拼量多賺,農民賺什麼?北海道夕張哈密瓜有著好解答!

    北海道不只夕張產哈密瓜,其實日本也不只北海道產哈密瓜,但是夕張哈密瓜的品質與行銷,拉抬名氣,連帶十勝、富良野的哈密瓜,價格都跟著都水漲船高。 水果出名,價格高漲,一般經營之道,就是追價生產,但是夕張哈密瓜,卻是反其道而行。價格越高,產量依舊平穩,甚至更加要求品質。在北海道看見哈密瓜介紹,不是只比甜度、綿密度,而是算到瓜皮的網紋密度,才瞭解日本農民的龜毛(堅持)。 換句話說,價格好,不是拼量,而是拼更好品質,衝出更高價,成為增加收益之道。 一位日本朋友分析這樣的現象,反應日本農村的實況,因為日本和台灣一樣,農村人口消退,增產加大種植面積,對農民也是辛苦,特別是需要人工管理的作物,種越多,人工越多,人工費用很貴,於是反過來穩住產量,提昇品質,成為適應農村現況的作法。

    農民乖乖種,行銷穩穩賣,政府無事無責,就成日本農業的現實?倒也不是! 傳統上,農作透過產銷體系售出,但是近年日本發起「地產地銷」的措施,就是鼓勵農民擺脫產銷體系,走上自產自銷的方向。 許多地方合作社扮演重要角色,像是在風景區設立農民直賣所,讓合作農戶生產作物,直接上市銷售。 這種風景第一線搶生意的作法,除了政府法令上修正,許可農民在田區設立直賣所,更重要是鼓勵農村回鄉或入鄉的新農人力,有能力運送配銷、合作經營直賣所,讓利潤直接回到農民身上。 別小看這些直賣所,在一些農鄉風景區,遊客動輒數百萬,直賣所農作不只是賣一次,而是可以訂購一整年,利潤相當驚人。

    另外,日本很早就有道之驛的設計,就是在國道、縣道等交通要道的休息站,設立農民農作直賣所。 這些農作不見得專賣遊客,而是針對利用道路上下班的周邊居民,路經休息站,容易好停車,方便購賣家庭的食物。換個角度說就是道路旁的菜市場,而且是周邊農地,新鮮直送的果菜。 但是要強調,道之驛絕對是農民合作直營,無論是以合作社、產銷班名義經營,政府提供道路休息站的國有地,回饋當地農民直營,不是標租給通路業者,再找來農民抽取高額租金,設攤販賣農作,那樣完全失去幫助當地農民的本意。

    農作物生產,其實最大銷路,不是鮮食,而是各種加工商品。 加工商品的功用,不只是提升價格,更重是可以讓產量變產品,並且延長作物的食用壽命。 但是,加工產品不是只是送去加工作罐頭,而是研發各種吸引人的農作加工品。在日本,研發加工品,幾乎成為農村、加工廠的全民運動,除了傳統加工食物的製造,研發更多樣、更新奇、高好吃的農作加工品,幾乎成為各個農村拼生死的法寶。 日本推動的地方創生,農產加工品的研發,成為地方經濟創生的重要主軸,政府鼓勵有食品開發能力的人員下鄉,甚至進行名廚的城鄉交流,或是讓負責農事的公務員、地方農青接受食品開發課程。 於是,各式地方農產加工品不斷出現,各種口味、花樣紛紛出爐,加大產區加工品的差異化,讓眾多台灣遊客到日本,覺得那裡都好好吃,還有隱藏版、限地版的美食,不會像台灣鳳梨酥,從...

    拓展農作銷路,日本不是過產就送自衛隊、學校狂吞,而是透過分區生產,穩定生產,提升品質,擴大加工來進行,有些是民間合作,有些是政府幫助,都是有計畫進行,不是被罵就亂幫一通。 最後,回到產區圖。大家以為一張圖,就決定百世生死,農民分區定量乖乖種!那可小看日本的心機。 一開始不就說,這張產區圖的許多農作,就是百年來,慢慢引種進台灣,或是台灣原生種,不斷研究改良,適地適種的結果。雖然是分區種植,但是隨著改良,也會有新作物的出現。 就像鳳梨,這種亞熱帶作物,日本原本是想統治台灣,就可以國產國銷,鳳梨吃到飽。但是打敗仗回了國,日本要吃鳳梨,就要國外進口,原本和台灣買,後來改購菲律賓、泰國、中國,甚至在東南亞找地耕作。 其實,在日本沖繩已經不斷研發適種鳳梨,以日本農業技術,改日不僅讓沖繩多添一項地產,甚至...

    台灣一直吵!作物生產過量,產銷失控,已經是事實! 不論是天候問題,還是市場萎縮,政府就是在出錢搶救的應急,救了一種水果,還有一種水果,救完了今年,明年再來一遍。 作物過產,問題不是花錢消災,或是痛罵假新聞,而是真切的檢討分區適種,生產總量,產銷管道。有些該管制,有些該限制,有些該輔導,有些該幫助,都是政府和民間要相輔相成的工作。 特別是,如何建立良性農作生產機制,讓農民朝品質、直銷、加工競爭,越來越擺脫過產的夢魘,成為政府必須「先推一把」的施政,如果不推不管,讓台灣農業陷於搶種拼價、過產跌價的境底,農民無法自立。當然一出事!就是政府要收爛尾,一年收過一年,一個政權換過一個政權! 一張物產分布圖,讓人想很多,為何70年前可能引燃的農業花火,70年後變成官民互罵的農業怒火! 現在的台灣物產分布圖...

    【農作物比農民健康】沒有勞、健檢,台灣農夫頂著全身病痛種田餵飽我們 菜農怒轟辛苦收成卻賣不掉放到爛!為什麼農作物生長快反而讓農民難生存? 只要農民善用 AI 的新功能,就可以打造「智慧農業」餵飽全世界 (本文經原作者漂浪島嶼–munch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農產大亂–從台灣全省物產分佈圖看分區生產到規劃種植】〉。圖片來源:bangdoll,CC Liscened。)

  5. 2015年1月30日 · 台灣就是新團隊沒有那麼狼性,台灣的創意文化衍生出來的景象,反而其他地方沒有的特色。台灣的人才教育水準又很好,CP 值比起來最高。 我們看到國際脈動,從他們在論壇上各自的表達方式,就可以看出不一樣。 問:中經合看到未來的投資趨勢是什麼

  6. 2015年11月10日 · 當文變成只行商業之實,無文化之名;假文之名,就可以漫天喊價,但我們越來越看不到這些文的底蘊到底是什麼? (本圖文為 25 度 c 的空白 授權刊載,粉絲專頁: 25 度 c 的空白 ,原文出處: 別再騙人了,沒有生活與智慧,哪來的甚麼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