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9日 · 台灣新冠疫情單日確診人數破萬,即便重症率極低,但是仍有部份民眾人心惶惶。 公衛專業的前副總統陳建仁貼出臉書,用數據告訴你,不用太驚慌。 (責任編輯:連柏翰) 國內 COVID-19 確診持續攀升,前副總統陳建仁說,台灣與美、韓等國相比,每百萬人口 7 日滾動平均確診死亡數及平均致死率都是最低國家,籲勿誇大推測疫情、造成恐慌。 陳建仁:台灣用 3 張圖表呼籲民眾勿過度恐慌. 陳建仁昨天深夜在臉書指出,Omicron 變異株導致台灣 COVID-19(2019 冠狀病毒疾病)確診人數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民眾難免心生惶恐,近來更有一些人士根據以往 Alpha、Beta、Delta 變異株的致死率或是其他國家的致死率,來套用在台灣 Omicron 確診個案,以致造成誇大的預測。

  2. 2022年1月4日 · 台北市某防疫旅館去年底出現 3 名新冠病毒確診,皆感染 Omicron。 台灣指揮中心 3 日宣布其中 2 名境外移入病例改列本土,是台灣首現 Omicron 本土個案。

    • 圖表 3 大特徵:用對數呈現資料,將重點放在確診病例數變化
    • 台灣的疫情狀況如何呢?
    • 注意這 6 項警告,避免誤判疫情狀況

    1. 用對數尺度繪製圖表(Use a Logarithmic Scale) 採用對數尺度,能更精準呈現確診數的成長速度變化;此外,也能比較兩個病例數差很大的國家,他們的病例數成長差異。 2. 重點放在確診病例數變化,而不是總數(Focus on Change, Not Absolute Numbers) 影片以韓國為例,在病例總數的圖表中,病例數一開始快速成長,後來趨緩,但在快速成長的階段,很難用肉眼分辨是否開始趨緩。而在每日新增病例數的圖表中,就能清楚看出疫情開始趨緩的時候,更能看出疫情的變化趨勢。 3. 不要從時間看確診病例數變化(Don’t Plot Against Time) 原因在於,時間並不是決定病毒傳播的因素,而是當時的病例總數(current number of infect...

    從圖表可以看到,去年 3 月疫情爆發初期,台灣原本也在疫情發展趨勢線上: 但到了 4 月,疫情開始得到控制後,台灣的新增病例數就暴跌,脫離趨勢線,並且維持了好幾個月。 然而今年 5 月疫情爆發,台灣也快速「回到」趨勢線上,至於何時會「脫離」,就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了。

    然而,影片對該圖表提出 6 項警告,需要讀者特別留意,以免誤判: 警告 1:變數尺度扭曲(Logarithmic Scales Distort) 對數圖表有尺度扭曲的問題,容易造成誤判。例如 1,000 病例數與 100 病例數和 10,000 病例數的間格寬度都一樣,當疫情變嚴重時,很容易讓人輕忽疫情的嚴重性。另外,當新增病例數大幅降低時,也很難注意到病例總數的變化。 警告 2:時間不明顯(Time is Implied) 圖表的 X、Y 軸分別為確診病例總數與新增病例數,因此無法看出時間趨勢。解決的方法,就是用影片呈現。 警告 3:確診病例數不等於實際感染數(Confirmed Cases in not equal to Infections) 圖表顯現的不是實際的感染人數,而是檢測到的...

  3. 2022年4月26日 · 國內 COVID 疫情進入爆發期,連續兩日確診數超過 5000 例。 每天確診破萬的美國,為何仍執意「解封」,根據美國經驗,台灣能借鏡的防疫策略還有哪些?

  4. 2021年5月21日 ·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社區藥局找出自購退燒藥可能確診個案. 藥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指揮中心 19 日宣布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全台有過半縣市爆出確診個案,這其中還不包括不願意出來篩檢,甚至隱匿病症直接吃退燒藥的社區潛藏個案。 以目前疫情重災區雙北為例,全國藥師公會在台北市有 900 多個開業藥局, 平均在北市一個里有 1 至 1.5 個藥局;至於新北市則有 1200 多家, 平均一個里至少有 1 家藥局。 黃金舜說,他認為,藥師公會的藥師們做為社區公衛的守門員,對於自己藥局轄下的鄰里社區狀況普遍熟識, 只要政府授權全國藥師公會所屬的會員對到藥局來買退燒藥的社區居民,多問幾句、追蹤一下發燒史,或是留下基本資料,一定有助於地方政府找出社區裡潛在的確診個案,避免社區疫情擴大。

  5. 2021年9月3日 · 2020年1月全世界開始與新型冠狀病毒奮戰,確診病例已累計超過2億。 國外有愈來愈多報告指出確診患者在康復後會出現長期系統性多重器官問題,間接或直接造成衰弱與功能障礙。

  6. 2020年2月24日 · 最近有關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的國際疫情爆發不斷,倘若想跟外國的朋友、同事聊聊他們國家的疫情狀況,或是想跟他們分享台灣的現況與因應措施,該怎麼用「英文」表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