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台世界】─ 《六祖壇經懺悔品. (一) 懺悔品包含了幾個主題:自性五分法身香、懺悔、發願、皈依三寶及無相頌。 我們先解釋三皈和三寶的道理之後,再講一體三身自性佛──自性佛寶、自性法寶、自性僧寶,最後歸於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 一般人從開始學佛就知道皈依的道理,雖然知道,並沒有深入去了解。 如果能徹底了解三皈依的道理,就開悟了。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可以入道。 所謂「聞、思、修」三慧,明白皈依的意義之後,要去思惟。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一切法都是用耳根聽聞。 聽經聞法的時候,一定要萬緣放下,只有這念心。 聞了以後要思,思,就是思念、思惟所聽到的道理,回憶、研究、分析,一遍、兩遍、三遍……。

  2. 中台世界】─ 六祖壇經坐禪品. 六祖壇經坐禪品. (一)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 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這一段是韋刺史向六祖大師請法。 刺史是漢唐時代的官名,是州級的行政首長,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市長。 韋刺史就是當時的韶州刺史韋璩,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 這一品講「禪」的道理。 無論大乘、小乘,都很注重「禪」,尤其是禪宗,更離不開「禪」。 禪,翻譯為三昧,又稱為正念、正定、功德叢林。 有世間禪、凡夫禪;有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這裡所說的是如來自性清淨禪,是指我們這一念心。 所謂「禪者,佛之心」,是指頓悟自心的禪,而不是漸修的禪。

  3. 中台世界】─ 六祖壇經定慧品. 六祖壇經定慧品(一)師示眾云:「善知識!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 定慧猶如何等? 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這一品是講定慧。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慧,所謂「悲智雙運,定慧等持」。 「悲智雙運」,悲是慈悲,智是智慧。

  4. 六祖壇經˙機緣品》為敘述祖師大德們尋訪善知識指點明心見性的法要,到最後開悟的過程及因緣。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時節因緣的配合,否則不容易成功。 每個人都想開悟,但假使只是等待,是無法開悟的,必須要從因上努力,有因一定有果。 開悟之前要修一些加行,修一切善,斷一切惡。 過去的祖師大德都是先修加行之後,再閱藏、聽經聞法、禪修,最後才去行腳參方,往往聽聞善知識一言半句就能開悟。 參訪,必須本身具足參訪的資糧,也就是對於教理大致上都能通達,也具足信心,只剩下對於「道究竟在哪裡? 」這一個問題尚不明瞭,始終存有疑情,為了破疑悟道,所以歷盡千辛萬苦去參訪善知識,本章的懷讓禪師就是如此。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 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

  5. 六祖壇經》所講的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 〈行由品〉是敘述六祖大師出生、學佛、悟道及悟後保任、弘化度眾的因緣。 「行」,就是這一生乃至於過去生的修行;「由」,就是來由、因緣。

  6.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法寶記》 [1],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 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7. 六祖壇經行由品》釋義(二) 釋惟覺(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 一般人會想去「找」一個清淨心;事實上,清淨心是找不到的。舉例來說,煩惱就好比波浪一樣,如果要找到水,就不能把波浪去掉,因為波浪的當體就是 水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