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29日 ·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節日」,從這年生日開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適宜的婚嫁年齡了。 及笄之年和將笄之年的區別 「將笄之年」不及笄之年」,「將笄」將要到「笄年」還沒有到,「及笄」則已經到了「笄年」。

  2. 字詞:及笄,注音:ㄐㄧˊ ㄐㄧ,釋義:笄,髮簪。古代女子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後世遂稱女子適婚年齡為「及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 齣:「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3. 是男子三十歲,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簡單的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立身、立志」之意)。 7、不惑. 是男子四十歲,「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 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 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 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4. 3 天前 ·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節日”,從這年生日開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適宜的婚嫁年齡了。 及笄之年和將笄之年的區別 “將笄之年”不及笄之年”,“將笄”將要到“笄年”還沒有到,“及笄”則已經到了“笄年”。

  5. 概論. 《禮記 ·曲禮》說:「子許嫁,笄而字。 」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取表字。 《禮記·雜記》:「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 」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 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嫁,則可以變通處理,《禮記·內則》鄭玄注:「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記載,《通典 ·女笄》只說,「笄女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 」 學者大多也認為應當與 冠禮 相似。 華夏地區文明重視身體膚髮的完整,認為它們「受之父母、不得毀傷」,所以,拔除、毀傷型的成人禮儀在華夏文化中沒有存在的土壤。 考驗型的成人禮儀,對於在危險的環境中生存的原始氏族來說,非常必要。 華夏地區的文明則大多是農業文明,自然也不適合舉行「過關斬將」式的危險的考驗儀式。

  6.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節日”,從這年生日開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適宜的婚嫁年齡了。及笄之年和將笄之年的區別 “將笄之年”不及笄之年”,“將笄”將要到“笄年”還沒有到,“及笄”則已經到了“笄年”。

  7. 2021年7月6日 · 「耄耋」這兩個字的發音應該「mào dié」,其實這兩個字不認識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為不認識就讀半邊,讀成「毛至之」,並且想當然地以為正確,在上公開課的時候大聲宣讀——翻車的沒有承認不認識的勇氣、虛心向學的心態和自以為 ...

  8. 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後世遂稱女子適婚年齡為「及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 齣:「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

  9. 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意思是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出自《礼记·内则》。

  10. 及笄之年出自《禮記·內則》指的是剛滿15歲的適婚女子。 而文人騷客口中的豆蔻年華,則指的是13、14歲的女子。 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幼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