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日治時期經濟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即以台灣自然資源與人力,來培植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 此種模式於兒玉源太郎的總督任內打下基礎,並於1943年 太平洋戰爭 中達到最高點。

  2. 台灣清治時期前期,因為對台灣採取消極防範政策,經濟活動多來自移民的開墾,這裡面又以水利經濟最為出色。 水利事業通常是農業的根基,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3. 2023年12月4日 · 吳聰敏將台灣經濟發展史分為四段時期:一是荷治至清治末期;二是日治時期,三是1945年到1950年,四是1950年國民政府遷以後。 清治時期台灣經濟長期停滯,人民的所得水準上升是從日治初期開始。

  4. 2023年11月8日 · 吳親恩指出,東亞國家的共通點在於推動「出口導向型經濟」,以臺灣為例,注重出口的原因來自先天條件的限制,「臺灣地小人稠、缺乏天然資源,如果沒有出口、沒有外匯,可能很快就撐不下去。 為何臺灣出口導向型經濟可以成功發展? 關鍵在於技術官僚能同時運用「產業政策」、「經濟自由化措施」和「重分配政策」,確保國家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佔有出口優勢。 在產業政策方面,因為產業升級有市場失靈的問題,如訊息不足與產業創新面臨的風險較高,需要政府介入,而介入的方式則須盡量貼近市場機制。 什麼是貼近市場機制的產業政策? 吳親恩詳細解說: 首先,技術官僚依據比較利益原則,挑選與扶植產業的贏家。 與此同時,國家要致力改善勞工技能與資本等秉賦,使其能在比較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具有比較利益。

  5. 台灣奇蹟,又稱為台灣經濟奇蹟 (英語: Taiwan Economic Miracle ),是指台灣從1950年代開始至今,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台灣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台灣成為主要的經濟大國和已開發國家、臺北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1]。

  6. 1981年6月1日 · 臺灣經濟發展素有研究的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處長葉萬安認為,陳副總統在民國三十八年省主席任內所採取的這些措施,奠立了我國自民國四十年起實施四年經濟計劃的基礎,也促成了十多年後大家稱道的「經濟奇蹟」。

  7. 2023年10月4日 · 吳聰敏將臺灣經濟發展史分為四段時期:一是荷治至清治末期;二是日治時期,三是1945年到1950年,四是1950年國民政府遷臺以後。 清治時期臺灣經濟長期停滯,人民的所得水準上升是從日治初期開始。 「日治臺灣之前,滿清政府統治臺灣時間雖長,但消極治臺。 對北京來說,臺灣不過只是個彈丸邊陲小島,無關緊要。 」吳聰敏提到,但日本政府治理臺灣的做法完全不同。 日治初期開始,日本投入許多的資源推動基礎建設。 最早是公共衛生與醫療體系,接著是交通建設、土地調查、戶口普查等。 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以及基隆、高雄港築港工程完成,使臺灣有了現代化交通系統。 「這些基礎建設便是臺灣現代經濟成長的起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