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5日 · 拉出「心的界線」歡送憤怒離開. 作者\胡瑋婷. 打開心:拉出心的界線,歡送憤怒離開. 在朋友的眼中, 我和先生都是脾氣很好的好好先生和好好小姐, 但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卻經常感到挫折和憤怒, 也因想法不一致, 起過無數次爭執 ...

  2. 2018年11月14日 · 1.道德憤怒: 他生氣是為了維護界限,例如「我今天晚上真的不能跟你去,今天已經說過了我晚上有重要的工作要完成!」 2.傷害憤怒: 他生氣是真的蓄意要傷害你,如「我就是要跟那個女的在一起,就是讓你吃醋、怎麼樣?」 3.自我保護憤怒:

  3. 2023年11月12日 · 開學季到來,卻總聽見孩子說「好煩!. 好討厭!. 」甚至出現拒學焦慮?. 精神科醫師建議,可將負面情緒看成是一座危險但必須要穿越的森林,直面並區辨出哪裡危險、哪裡不危險。. 建議爸媽及師長可試著從言語中觀察,引導青少年們透過「4招練習」仔細 ...

  4. 2019年5月6日 · John Gottman認為,練習善意的一種方法是慷慨地看待伴侶的意圖。 例如,憤怒的妻子可能會認為,丈夫三番兩次晚歸沒有打電話報備,是因為他「既懶惰又健忘,可能還在外面搞鬼! 」,但一位善意的伴侶在為求證之前,會撇除消極情緒和觀點來解釋對方犯的小錯誤,例如:「他可能只是太累了。 3.學習「積極回應」 在John Gottman的研究中,關係破裂的某一個跡象就是伴侶無法回應彼此的好消息。 我們都知道伴侶之間應該在艱難時期互相支持鼓勵,但John Gottman認為如何回應伴侶的快樂,對這段關係會產生同樣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伴侶之間以4種方式回應彼此的好消息:被動的破壞性、主動的破壞性、被動的建設性、和積極的建設性。

  5. 2022年7月12日 · 每個孩子都有一段難以忘懷的童年,同樣是在父母的身邊長大,有的孩子感到幸福和快樂,有的孩子卻感覺悲傷和憂愁,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所以,經常聽到有人對原生家庭的吐槽。.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大多在童年時代形成,他 ...

  6. 2019年10月28日 · 小時候缺乏情緒理解、眼神接觸。 這可能出現在父母自身有情緒困擾、輕度人格障礙、或是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家庭中。 他們容易讓小小孩覺得「你不重視我」、「我不值得被重視」,進而隱藏自己的情緒,或是用更激烈的情緒奪得關注。 長大後也會用相同的模式,不自覺地對待親密伴侶。 反過來說,關注太多 同樣不舒服. 像是「直升機父母」,在孩子旁邊無時無刻叮嚀,吃飯沒、累不累、功課怎麼樣、今天和誰出去、會不會使用水龍頭。 這可能讓小小孩覺得「拜託你走開」、「你覺得我沒能力嗎? 」、「你怎麼會這麼看不起我? 因為這股似關愛的好心,讓孩子無法發出憤怒,也讓孩子對關係產生疑惑:「你是真的在意我嗎? 是的話根本不會這麼問。 」雖然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但實際上在孩子內心中是缺席的。

  7. 2019年1月10日 · 經歷悲傷的五個階段,會從震驚或否認到生氣與憤怒、討價還價、絕望到最後接受,其中我們經常在否認與絕望,希望與憤怒,無助與抓狂之間遊走不定,這些情緒波動起伏幾乎讓我們覺得自己像一個瘋掉的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