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8年6月15日 · [1] 最大大到一整個文化區域、國族國家都可宣稱自身的在地性,其次在國族國家的內部分野上、在特定行政地理範圍上也可能宣稱在地性,最小則是小到以村落社區或街道巷弄來宣稱在地性。以最大的文化區域歸屬感(belonging)而言,人們並不驚訝會有 ...
讀為「 造就具人文度的社會」。 「 人文度」 不是狹隘的學科分類, 而是一種態度, 是包含科技、 經濟、 文化等具備的態度, 小從個人、 大到社會而形成習性, 進而影響社會、經濟、 文化的發展, 這樣的習性 . 由歷史文化環境的累積形塑而成。「 人文度 . 的展現 ...
- 441KB
- 3
為促進在地文化傳承,教育部國教署鼓勵幼兒園教學融入在地文化,啟發幼兒關懷環境及建構幼兒文化認同,透過每學年度持續提供幼兒園申請「在地文化融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計畫,並依照申請班級數量進行經費補助,計畫自104學年辦理至今,廣獲各界
- 地方創生的定義是什麼?
- 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
- 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有什麼不同?
- 地方創生目前常見的問題是?
- 地方創生的具體案例?
- 認識地方創生後,未來如何行動?
- 地方創生@微笑台灣
「地方創生」的英文為Regional Revitalization,原來是日文漢字,是因應總人口減少、人口過度集中東京、地方經濟衰退等問題,由日本政府主導的一系列地域活性化政策。日本政府公布施行《城鎮、人、工作創生法》(まち・ひと・しごと創生法),並在實務面上,創造就業機會、推廣移居、支援年輕世代結婚及育兒等,希望幫助地方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發展出最合適的特色產業及生活圈,讓青年回流、趨緩人口問題。 台灣也面臨相似的情況,行政院將2019年宣誓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透過提升在地文化、與新創結合、依地方特色發展產業、創造就業機會等方式,促進島內移民來緩和城鄉人口不均,改善整體發展不平衡,形成正向循環,以期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2020年台灣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0年僅有約16.5萬人出生;而台灣目前已是「高齡社會」,預估2026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此外,目前六都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約 7 成,青壯年人口不斷流往大都市,鄉村產業勞動力不足,城鄉發展差距逐漸擴大。 作為這個時代現象的對策,地方創生概念在日本出現後也在台灣引發熱潮,畢竟這些問題之下,沒有人是局外人。企業、地方團隊乃至個人,開始討論並研究解方,政府更將其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突顯出其重要性。 此外,在全球疫情影響下,伴隨台灣國旅市場爆發,越來越多人關注地方議題,包括地方人口老化、文化保留與產業發展等,想要更了解腳下的土地,期盼家鄉能持續生生不息,致力尋找一條永續之路。
社區總體營造一詞首見於1994年,為因應當時以社區為基礎、進行地方振興的全球浪潮,由文化部前身的 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提出的新概念,簡稱社造或社區營造。社區營造著重共同意識的培養及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標榜「由下而上」,從居民觀點出發,讓居住地變得更好。但隨著都市化影響,有些社區出現無人接棒、文化消失等情況。 回應這樣的社會變遷,地方創生目標更進一步解決實際問題,不僅作法跨領域,關注的範圍也更大。 ▍延伸閱讀: 關於地方創生,我們三個臭皮匠的對談(一)地方創生與社區總體營造一樣?
1. 較不為大眾所知 地方創生的討論目前仍侷限於同溫層。政府在2021年9月推出加碼券「地方創生券」後也引起討論,然而一般大眾對地方創生的重要性、急迫性還不甚了解,或未意識到與自身的關係。如何讓更多人知道並投入行動是一大問題。 2. 難以直接複製成功經驗 地方創生發源自日本,實行多年且有諸多案例,台日之間也不乏交流。然而體制上的差別、民情及社會現況的不同,注定了有些日本經驗會「水土不服」,無法直接套用。 就算在台灣,鄉鎮發展出各自的成功案例,別處想要仿效,卻容易因為彼此特色、優劣勢的差異而走向失敗。如何奠基於各類經驗,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是每個地方的創生課題。 3. 與地方政治及地方團體較難產生連結 創生除了需要有青年返鄉或移居行動之外,取得地方政治及地方團體的理解與支持也相當重要。然而...
自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宣示以來,已邁入第四年。政府推出各項政策,企業陸續投入資源,但其實全台的地方團隊早已蹲點地方多年,他們將自己的專業能力結合在地的優勢及劣勢,找到在地方發展事業的機會點。在此列舉幾個面向的案例,有助於更具體了解地方創生的實際情況。 文化保存,守住歷史街區 「台南新化可說是全國唯一一個可以在十分鐘的旅時內,從西拉雅文化的生態林地,來到擁有清領、日本與戰後文化資產的歷史街區。」城市本身即是歷史化身,走進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有群人正以文創、導覽和特色商品,展現老屋新樣態。以可營運的地方事業,在社會使命與屋主利益之間找到交集,才有可能在守護生活文化的同時,建構一個地方創生的環境。 ▍完整介紹: 台南新化顧老屋的人,同行在時代剖面 把地方故事找回來 傳產接班,找回正港台灣味 被黑豆養...
一般大眾:讓旅行成為改變的力量 地方創生是每一個在乎土地的人,非關心不可的議題,也有越來越多人想要加入。雖然投入地方創生並不容易,但可以從成為旅人開始,親自走訪感受地方美好,進而消費、分享甚至宣傳,讓旅行成為改變的力量。 有志團隊:地方創生的動力來源 在真正投入之前,首要掌握自身的能力及長處,更要了解家鄉的優勢、劣勢及問題所在,與在地人互動溝通相互理解,並找出最適合地方發展的方式。政府亦有「地方創生平台」,提供相關資訊及協助。 然而從無到有需要長時間的蹲點與實踐,從他人的成功案例裡找到解方,或者在交流中獲得答案,「共好」是持續讓地方獲得動能的不變理念。 ▍推薦閱讀: 地方創生|共好同行 企業組織:善盡CSR協助地方 隨著時代轉變,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要負起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地方創生方興未艾,不僅被視為是社會問題的解方,更是在尋找一條回家的路。微笑台灣在2021年舉辦首屆亞洲城鄉創生沙龍,2022年更將地方創生列為一大重點。身為長期關注地方創生的媒體,未來也將致力找出創生者痛點、整合企業的期待、搭出有市場性的橋樑,協助解決問題,創造出地方創生團隊、消費者、企業三方有利的局面。 ▍推薦加入: 地方創生通信@微笑台灣的社團 整理:沈若瑄 核稿編輯:李佩書
臺灣社會九十年代社區總體營造風潮之後,關於「在地性」(locality)的課題極為要緊,「在地性」到底具有哪些特質,在不斷的現代性、都市化、全球化、符號消費化等外來力量衝擊後,「在地性」將會呈現哪些轉
其他人也問了
文化在地化是什麼?
文化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次文化?
文化認同是什麼?
全球化在地文化現象是什麼?
文化行政的分發地點有哪些?
摘要. 臺灣社會九十年代社區總體營造風潮之後,關於「在地性」(locality)的課題極為要緊,「在地性」到底具有哪些特質,在不斷的現代性、都市化、全球化、符號消費化等外來力量衝擊後,「在地性」將會呈現哪些轉型的趨勢?. 同時,社造運動的外來行動 ...
一、在地性、邊界與文化轉譯. ... (前段不摘錄)... 臺灣社會一九九零年代迄今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就是座落在如此鮮明「在地性 . 邊界的基礎上。從另一種角度看來,臺灣社造運動的有利條件即是,一直以來村落社區或街道巷弄的「邊界」持續被生活中的人群維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