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日 · 年邁長輩,還有因為先天因素、疾病、事故造成失能的家人都需要有人照顧,照顧的方式有不同選擇:全部由家人照顧、由家人照顧搭配長照2.0、家人和外籍看護工一起照顧、全部由外籍看護工照顧、委由住宿機構照顧.....;不論家裡決定用什麼方式照顧失能者

    • 萬病都從情緒起,讓心念回到完美的「原廠設定」綜合照顧爸媽這將近二十年的經驗,我對於各種病痛的根源,有很具體的認識。我深深體認也同意「萬病都從情緒起」這句話的意義,即使是基因遺傳,也是一種細胞記憶。
    • 調整自己,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疾病,也伴隨恐懼與憤怒而來。追求完美的人,消化器官容易有問題,尤其胃痛、胃潰瘍,是最明顯的症狀。根據西醫的研究,多數胃潰瘍患者,是因為被幽門桿菌傳染,若沒有及早治療,百分之八十五的嚴重胃潰瘍,會轉移成為胃癌。
    • 看遍人生病死,學習解脫的智慧。對於爸媽的病老,我在心疼不捨中,學會珍惜與感恩。從三十幾歲開始,頻繁地陪他們進出醫院,提早而密集地看遍人生病死,與有情眾生一起學習解脫的智慧。
    • 維持體力與活力,才能承擔父母的晚年。從三十幾歲開始,我持續晨泳、跑步,每週至少四至五次,不刻意但盡量自然地維持規律的作息,在粗茶淡飯中安頓身心,習慣割捨不必要的物欲,讓自己享受簡樸與平凡。
    • 千萬別照顧過度。怎麼樣才是剛剛好的照顧呢?其實關鍵在照顧者身上。對於照顧的付出與謹慎無可厚非,但是否有照顧過度的傾向呢?美國受歡迎的心理勵志作家梅樂蒂.碧緹(Melody Beattie)在《練習設立界線》( The New Codependency : Help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 )也提出同樣的討論,並且協助我們檢視自己是否容易有照顧過度的傾向,請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形。
    • 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儘管小美的哥哥下班後會到醫院幫爸爸洗澡,讓自己可以回家休息幾個小時再來醫院照顧爸爸,但自己會因為放不下爸爸或者擔心哥哥一個人能否照顧得來,就會一拖再拖並且再三叮嚀,常常和哥哥一起幫爸爸洗澡完再匆匆趕回家休息,但哥哥覺得自己又不是第一次幫爸爸洗澡,其實不需要妹妹操心的。
    • 替別人做他們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事以及必須做的事。在延緩長輩退化的照顧上其實是鼓勵自立照顧的,意思是如果是被照顧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盡量讓他自己做,例如:上廁所、吃飯、洗澡、刷牙、擦臉、梳頭……讓被照顧者還能做一些事情,不是完全的依賴照顧者,也是為了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
    • 不等對方請求協助,自己主動處理好對方的需求。例如:長輩的狀態是可以自己杵著拐杖去上廁所,我們可以在門外詢問有沒有哪裡需要幫忙,如果需要可以叫我。盡量不要把門打開的在旁監看(隱私問題),隨時的攙扶、遞上衛生紙,而這些是長輩可以自己來的,其實,在身體狀況允許之下,長輩不一定喜歡有人協助上廁所的。
  2. 2024年1月15日 · 社區獨老長輩如何感受到陪伴與支援.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社區獨立長輩面對孤獨和無法自助的困境。. 然而,透過適當的陪伴和支援,我們可以讓這些長輩感受到重新融入社會的溫暖和愛。. 下面是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社區獨老長輩感受到陪伴與 ...

    • 老來養身需要可靠的訊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t)從生活可以自理,日常可以跑、跳、走的健康期(60-65歲到75甚至80歲),長輩可能最想知道哪家銀行有儲蓄險,想把部分退休金好好運用;到需要輔具的障礙期(80或85歲以上),或許想知道哪有義診,或是租用輔具的訊息;而且隨著年齡越高,長輩會越在乎自己的身體狀況及健康訊息。
    • 面對身體退化,需要實際的物資或工具支持(tangible support)隨著年齡越高,體力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個人對體力衰退的反應不同,適應力也有差別。
    • 突破死亡恐懼需要情緒支持(emotional support)當熟齡者情緒低落、負面時,除了同理、傾聽等情緒上的互動,更應該使其安心、放心與寬心。
    • 家人不在身邊時需要社交圈支持(social integration)長輩如果特別喜歡參加某項活動,或是特別喜愛跟某一群體的人在一起,從事休閒活動,例如:一起在公園打太極、一起上插花課、一起去進香,因為有相同的興趣加上年齡相近,很容易成為好朋友。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0年6月29日 · 在現今以次專科為主的醫療體制下,常常是一病一治療,倘若是一位住院且患有老年症候群的老人,除了必須多科看診外,還得面臨多重用藥的日常,久日下來,對病人或照顧者而言,無疑是加重本身的醫療負擔;對醫療機構來講更是如此,因此,如何 ...

  5. 老年人口的增多,讓「照顧老人的方法」成為每一位子女與青年需要學習的課題。 年齡的差距,使許多人覺得長輩難以溝通,一直回憶往事又或是常常在聊天中批評年輕人的想法,難免讓人不知該如何回應。 想要好好與老人溝通? 跟著本文的腳步,先從老人的行為特徵開始瞭解,分析3種常見老人聊天類型,讓你用有效的溝通策略與家中長輩對話。 老人行為特徵|開始溝通前,先瞭解長輩心境. 長輩離開職場後,由於社交圈變小容易產生孤獨感. 許多人會認為長輩難以溝通,其實只是因為自己不太瞭解長輩的生活模式,才會覺得有種疏離感。 老年人因為退休、生病等原因,讓他們的社交圈和日常嗜好與一般人不同,在與長輩聊天前,不妨先從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心境開始瞭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