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賞析. 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舍的情懷。. 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郁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 但這種感情的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贈別(杜牧七言絕句)一般指本詞條
《贈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妓的美麗,讚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丰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手法上強此弱彼,語言精萃麻利,揮灑自如,情感真摯明朗。
詞句注釋
⑴娉娉裊裊: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好。十三餘:言其年齡。 ⑵豆蔻: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⑶“春風二句”: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里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⑷“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白話譯文
其一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其二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時卻像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卻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會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直流到天明。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
文學賞析
其一 第一首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讚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餘”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其效果不下於“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曹植《洛神賦》)那樣具體的描寫。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這一句。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裊者,當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裊裊”四字。這裡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裡,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揮盡致。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成都)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裡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雲。“珠簾”是歌樓房櫳設定,“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都未明說,含吐不露。這裡“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併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詩話》云:“書生作文,務強此而弱彼,謂之‘尊題’。”杜牧此處的修辭就是“尊題格”。但由於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裡“強此弱彼”的寫法顯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真俊爽輕利之至。別情人不用一個“你(君、卿)”字;讚美人不用一個“女”字;甚至沒有一個“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盡得風流”。語言空靈清妙,貴有個性。 其二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際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名家點評
其一 楊慎《升庵詩話》:杜牧之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劉孟熙謂:《本草》云:“豆蔻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詩本詠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經事人,如豆蔻花之未開耳。此為風情言,非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厭之,以為“綠葉成陰”矣,何事入詠乎? 吳景旭《歷代詩話》: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姜,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花微紅,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本草》亦狀其花之吐而尚含蘊於葉間,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謂少女之娠也。升庵誤會“少而娠”之語,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因樹屋書影》:杜牧之詩:“婷婷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此花無實,不與草豆蔻同種。每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托興曰比目、連理雲(《桂海虞衡志》雲),讀此,始知詩人用“豆蔻”之目。 其二 張戒《歲寒堂詩話》:杜牧之云:“多情卻似總無情……”意非不佳,然而詞意淺露,略無餘蘊。元、白、張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盡則又淺露也。 黃叔燦《唐詩箋注》:曰“卻似”,曰“唯覺”,形容妙矣。下卻借蠟燭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評牧之詩:豪而艷,宕而麗,其絕句於晚唐中尤為出色。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不言人而言燭,襯筆絕佳。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後人謂之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這首組詩是詩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本首詩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出版社.唐詩鑑賞大典(十一):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4-36
《贈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妓的美麗,讚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丰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
賞析. 平時你是最多情的,如今卻反而裝出一副無情的樣子,但我仍然可以從你在餞別的酒宴前歡笑不起來的模樣,察覺你心中的情意。 桌上的蠟燭似乎也變得有情有意起來,要我們珍惜這臨別前的短暫相聚。 你看,它整夜都在為我們的分離而哭泣呢! 那一滴滴蠟淚,就像你我強忍著的淚珠啊! 這首詩是作者十年揚州夢醒後,決心離開揚州前,寫給一位青樓女妓留作紀念的。 往往感情愈是豐沛真摯的人,看起來愈是冷漠無情,因為他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真情的,如果不用「心」領會,便無法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正因為如此,愈是深厚的感情,愈是無法以筆墨來形容,只有靠讀者自己去細細咀嚼、慢慢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