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借用莊生夢蝶,杜鵑啼血的典故,來表達詩人悵惘苦痛心情的。 其中『莊周夢蝶』的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的哲學命題。

  3. 2020年11月16日 · 1、「杜鵑啼血典故的來源(1)杜鵑也叫子規。 在我國早期的鳥類志《禽經》(舊本師曠所著,晉代張華注)中有介紹: 「甌越間曰怨鳥,夜啼達旦,血漬草木,凡鳴皆北向也 」。

  4. 成語: 杜鵑啼血 [修訂本參考資料],注音: ㄉㄨˋ ㄐㄩㄢ ㄊㄧˊ ㄒㄩㄝˋ,釋義: 相傳周末蜀王杜宇,號望帝,失國而死,其魄化為杜鵑,日夜悲啼,淚盡繼以血,哀鳴而終。

  5. 2019年11月25日 · 望帝春心托杜鵑──從「望帝杜宇」到「杜鵑啼血」的神話傳說杜鵑鳥,俗稱布穀鳥,又名子規、杜宇、子鵑。. 每到春夏季節,杜鵑徹夜啼鳴,啼聲喚起人們多種情思。. 許多種類的杜鵑鳥並不築巢,卻把自己所產的卵,下在其他鳥類的巢中,由其他鳥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傳說
    • 古詩詞中的杜鵑啼血
    • “杜鵑啼血”出現的原因

    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中文名:杜鵑啼血

    •拼音:dù juān tí xuè

    •解釋:形容哀痛之極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

    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由此可見,杜鵑鳥或花都帶上神話色彩,寄託了詩人傷感和無盡的哀怨,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當作一種悲鳥,當作悲愁的象徵物了。

    很早很早以前,位於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辛苦了許多年,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錦繡一般的天府之國。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地方,有一個井裡的大鱉成了精靈,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剛從井裡來到人間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屍在哪裡,哪裡的河水就會向西流。於是,鱉精的屍體就隨著西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浮過了三峽,浮過了巴瀘,最後到了岷江。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突然活了過來,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叫做“鱉靈”。說來也巧,鱉靈正碰見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長嘆,便忙問為什麼如此惆悵。望帝見到鱉靈,非常喜歡他的聰明和誠懇,便告訴了他緣故。

    原來,有一大群被蜀人燒山開荒趕走的龍蛇鬼怪,不願離開天府之國的寶地,更不情願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園建成樂園,他們便使了妖術,把川西原來一帶的大石,都運到夔峽、巫峽一帶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龍穴鬼窩,天天在那裡興風作浪,將萬流歸海的大水擋住了。結果,水流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將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無情的洪水裡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又黑暗又污穢的海底。這種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飯不香,心中難受。鱉靈聽後,便對望帝說:“我有治水的本領,我也不怕什麼龍蛇鬼怪,憑著我們的才智一定能戰勝邪惡。”望帝大喜過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開河放水救民。

    鱉靈領了聖旨,帶了許多有本領的兵馬和工匠,順流來到巫山所在,和龍蛇鬥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兇惡頑劣的龍蛇捉住,關在了灩澦堆下的上牢關里。接著,他又帶領人們和鬼怪拚鬥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惡狡猾的鬼怪捉住,關在了巫山峽的鬼門關里。然後,鱉靈著手把巫山一帶的亂石高山,鑿成了夔峽、巫峽、西陵峽等彎曲峽谷,終於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七百里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便是“叢帝”。他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百姓過著快樂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過著清心寡欲的日子。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唐李白《蜀道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6. 一开始,丛帝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好事,让百姓过上了快乐生活。后来,他开始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再听臣民意见,不再体恤百姓生活。 [2]

  7. 杜鵑啼血的成語典故簡介:【成語】杜鵑啼血【拼音】du juān ti xue【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傳說】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