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jiē lǎo)偕音皆,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2. 2019年7月17日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現在很難想像詩中描述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多麼動盪不安:兵役是人們共同的惡夢,他們被軍隊強制徵召帶去遠方,成為為國家存亡拼鬥的戰力。

  3. 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 執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 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 詩為了以“闊”與“說”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 ...

  4. 2019年9月12日 ·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作品出處】 《詩經.邶風》 〈擊鼓〉 原作者:不詳(圖片引自網路)註釋翻譯 (一)擊鼓其鏜(鼓聲),踊躍(鼓舞)用兵(兵器)。 譯文:擊起戰鼓的咚咚響聲震動耳旁,兵將奮勇操練。 本詩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對戰爭的怨恨和對家人的思念。 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泄自己對戰爭的牴觸情緒。 全詩按照時間順序──出征經過分成五部分。 第一層四句寫出征之前,交待南征的原因和背景。 開頭兩句在結構上很有特色:詩人先寫「擊鼓其鏜」、用一陣陣鏜鏜的擊鼓聲造成一種緊張急迫的氣氛,然後再交待「擊鼓」的原因──踴躍用兵,因為國家要有戰事,所以才鏜鏜擊鼓。

  5.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原文釋義是歌頌戰友之情,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 原文出自《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縱觀此詩,全文描寫的是戰鬥場面,整段話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

  6.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出自先秦的《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 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

  7.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賞析.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戰鼓大響,軍隊精神振奮,大批的官兵武將們手持兵器準備上戰場。 (鏜音同湯,形容鐘鼓聲或鑼聲;踴躍指情緒熱烈、激昂)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諸侯大規模的興建工程,也在漕邑建造城牆,而我被徵兵跟著軍隊南行。 (土:挖土的意思,在這裡作動詞用,比喻建造。 城:動詞,修理城牆。 漕:衛國的城市。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8. 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 詩為了以“闊”與“說”葉韻,“手”與“老”葉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9. 2018年10月15日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10. 《詩·邶風·擊鼓》: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毛傳:“契闊,勤苦也;説,數也。 ”鄭玄箋:“從軍之士,與其伍約,死也生也相與處勤苦之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