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濟公(1148年—1209年),南宋時期佛教 禪門 臨濟宗 楊岐派禪師台州(今浙江省 台州市 天台縣 赤城街道永寧村)人,法號道濟,又稱濟癲和尚、濟癲祖師、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俗名李修緣(一名李仁遠),以不死守佛教戒律及神通廣大的顛僧形象聞名,尊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祖居
    • 人物特徵
    • 相關詩詞
    • 影視作品
    • 文學作品

    道濟禪師一般指本詞條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但這位杭州的“濟公”和尚不過是後來文人妙筆生花的產物,而他的原型,卻是南京的寶志和尚。寶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跡,就在如今中山陵靈谷景區———寶公塔和三絕碑。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本名:李修緣

    •別稱:濟公活佛、濟顛和尚

    •字號:號湖隱,法號道濟

    •所處時代: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

    歷史記載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 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國清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源考

    在古往今來,名人如恆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生於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中國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乾、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佛道雙修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雖不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後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於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牆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聖跡,顯彰濟公聖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縣人民政府為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牆頭復建濟公故居,讓雲遊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後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築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外俗內仁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是為:“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辨是非。”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中國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畫面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擅長詩文,醫術高明。南懷瑾曾評價濟公的詩作:“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然而時至今日,有幾個人知道濟公的詩作?至於醫術,普通老百姓更是難以了解。 名宦富室慕名,競相訂交。道濟卻輕易不入侯門。而用他精湛的醫術為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淨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嚴陵山一帶募化,使之恢復舊觀。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為“濟顛”,尊之為“濟公活佛”。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岩”。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乾、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中國民間遊俠的色彩。 印光大師云: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下略)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復龐契貞書) “須知傳揚佛法之人,必須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見志公、濟顛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濟顛並未膺(yīng接受,承當)宏揚佛法之職,不過遇境逢緣,特為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職者,萬萬不可學也。而且彼吃了死的,會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好妄學,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復楊樹枝居士書四)

    樂善好施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恆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係為:李崇矩——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歷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不拘一格

    濟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煩惱覆蓋,佛性不能顯現,若殺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示現吃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規的約束,使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詩表面上似乎是濟公為自己的不修邊幅辯護,其實,詩中更蘊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齋念佛,而其心裡卻無意向善,背地裡盡做出極不道德的事端來。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而且,還必須經過長時期地、持續性的考察、磨練,才能真正說明他的實質與永恆。濟公用自己的行動,最終證明了這一切。 印光大師對濟公為何喝酒吃肉開示: 人們在看了《濟公傳》後,留下一句濟公活佛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都沒有說出濟公活佛所說的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所以都是誤解的濟公活佛慈悲濟世的好意與善意。本人才疏學淺,難以承擔說明的重任,還是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吧,供諸位師兄與來我部落格的善男信女詳知。阿彌陀佛。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大家可以看《醉菩提》一書。 濟公的徒弟 濟公有四個徒弟,長徒是收服的妖怪,法名悟禪.次徒是道士改投的,名孫道全,還有兩個人也叫他做師傅,名字分別是雷鳴和陳亮。

    題墨竹

    數枝淡竹翠生光,一點無塵自有香。

    好似葛陂龍化後,卻留清影在虛堂。

    題大悲像

    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

    既是名為觀自在,何須拈弄幾多般。

    電視劇

    •1984年《降龍羅漢》,中國電視公司(主演:許不了) •1985年11月《濟公》,上海廣播電視台、杭州電視台(主演:游本昌) •1986年《糊塗神仙》,台灣電視公司(主演:龍冠武、小彬彬) •1986年《大小濟公》,中華電視公司(主演:石英、陳子強、澎恰恰) •1987年《濟公》,香港亞洲電視(主演:林國雄) •1987年《快樂神仙》,台灣電視公司(主演:鄭平君、佩佩) •1988年1月《濟公》,上海廣播電視台、杭州電視台(主演:游本昌) •1988年6月《濟公》,上海廣播電視台、杭州電視台(主演:呂涼) •1989年《濟公活佛》,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寧波影視公司(主演:游本昌) •1991年《濟公新傳》,中華電視公司(主演:顧寶明、游安順) •1995年《濟公》,台灣電視公司(主演:周明增(許不了之子)) •1997年《濟公活佛》,中國電視公司(主演:周明增、林佑星) •1997年《活佛濟公》,又名降龍羅漢,新加坡電視機構(主演:謝韶光) •1997年《濟公遊記》,浙江有線電視台、格力電器、本昌文化(主演:游本昌) •1998年《濟公》,香港無線電視(主演:梁榮忠) •2001年《濟公傳奇》,亞洲電視(主演:麥嘉) •2006年《濟公新傳》,北京國立常升影視、浙江華新影視(主演:張默(張國立之子)) •2007年《濟公》,民間全民電視公司(主演:龍紹華) •2009年《活佛濟公》,上海崇遠文化、杭州百乘影視(主演:陳浩民) •2010年《活佛濟公2》,上海崇遠文化、杭州百乘影視(主演:陳浩民) •2011年《戲說台灣-濟公十八嫁》,三立電視(主演:霍正奇) •2011年《活佛濟公3》,上海崇遠文化、杭州百乘影視(主演:陳浩民) •2013年《新濟公活佛》,拉風娛樂(主演:陳浩民) •2016年《濟公傳》上海怡然自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演:郭德綱)

    電影

    •1939年 《濟公活佛》,香港魯魯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1949年 《濟公活佛》,香港星光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1950年 《濟公三氣華雲龍》,香港泰興影片公司,(主演:伊秋水) •1950年 《濟公傳》,香港天星影業公司,(主演:洪波) •1954年 《濟公新傳》,(主演:梁醒波) •1958年 《濟公火燒琵琶精》,香港華僑影業公司,(主演:梁醒波) •1964年 《濟公活佛》,香港順利影業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1965年 《濟公大鬧公堂》,香港玉聯影業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1965年 《濟公怒斬白骨精》,香港玉聯影業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1966年 《濟公斗八仙》,香港大志影片公司,(主演:新馬師曾) •1969年 《濟公活佛》,香港聯合影業公司,(主演:蔣光超) •1975年 《濟公活佛》,香港新華影業公司,(主演:岳陽) •1977年 《佛跳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野峰) •1978年 《烏龍濟公》,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主演:野峰) •1982年 《新濟公活佛》(主演:許不了) •1993年 《濟公》,大都會電影製作有限公司,(主演:周星馳) •2010年 《濟公·古剎風雲》(主演:游本昌) •2010年 《濟公·茶亦有道》(主演:游本昌) •2015年 《濟公之人皇鼎》(主演:鄭元暢)

    《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作者:天花藏主人)

    《濟公傳》是明末清初出現的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小說,全稱《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簡稱《醉菩提》,又名《濟顛大師玩世奇蹟》、《濟公全傳》、《皆大歡喜》、《度世金繩》等,由明末清初高產的通俗小說作家“天花藏主人”根據宋元話本及戲曲、中國民間傳說編次而成。《濟公傳》現知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多種刊本。其中乾隆二十四年金閶書葉堂刻本是較早的本子。二十回本《濟公傳》可以說是開了章回體濟公小說的先河,是各種版本的濟公章回小說的雛形。

    《濟顛禪師語錄》是濟公系列小說現存傳本中最早的,所以也最接近史實原貌。至於《醉菩提全傳》,原名為《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則是佛教界人士公認的濟公系列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因為它故事情節真實完整,文筆簡潔流暢,不蔓不枝,而且作者的演述頗與佛理相合。

    《濟公全傳》(作者:王夢吉等)

    濟公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他的傳奇經歷被多次搬上熒幕。本書是濟公傳說的最早藍本之一,全書共二百四十回,將從宋代即開始流傳的濟公傳說進行整理,其主要內容是濟公出家以後行俠仗義的故事,而對濟公的童年生活描寫較少,全書的結構較為鬆散,但由於貫穿始終的主人公濟公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本書和《鏡花緣》,《封神演義》,《聊齋志異》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四部神鬼仙怪之書。聚天地神靈鬼魅於一書,演人間悲歡離合於一世。

    《濟公傳》(作者:郭小亭)

  2. 又稱癲和尚、濟公活佛,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傳說的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 在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 ...

  3.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 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浙江省 天台縣 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 國清寺 出家,後到 杭州靈隱寺 居住,隨後住 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 嗜好 酒肉,舉止似痴 ...

    • 濟公禪師1
    • 濟公禪師2
    • 濟公禪師3
    • 濟公禪師4
    • 濟公禪師5
  4. 嘉義縣觸口天長山-龍隱寺濟公禪師本寺供奉李修緣師父通稱濟公禪師,濟公禪師以行醫濟世為宗旨,慈悲為懷,廣渡眾生,遠從全省各地宮、壇、寺廟前來進香,而且香火日日旺盛。

  5. 濟公禪師. 濟公禪師 是在宋朝高宗時代,有一位京營節度使,姓李名茂春,娶妻王氏,夫妻慈心好善,原籍在浙江天台縣台州府,距今八百餘年前。. 李大人因治兵具存惻隱之念,故軍令不嚴,因此而罷官回籍。. 在家樂善好施,修橋鋪路,扶危濟困,冬夏救濟至 ...

  6. 濟公禪師. 濟公生於南宋建炎4 年(1130)2 月初2,卒於南宋嘉定2 年(1209)5 月16 日,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今天臺山永寧村人,李家世代信佛,從李崇矩就開始造像建寺,接濟僧眾。. 孩子一出生,父親李茂春就把他抱到天臺國清寺,請住持和尚幫他取個俗名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