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則是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此病在以往命名非常混亂,之前會根據分泌的荷爾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例如: 胰島細胞癌(islet cell tumor)和類癌(carcinoid tumor)。

  2. 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開刀的準則,主要是根據2017歐洲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及美國國家癌症網絡(NCCN)臨床指引建議若腫瘤<2公分且無功能性分化良好,可考慮觀察追蹤即可。

  3. 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特色是具有神經內分泌細胞樣態的分化,可能分泌類似神經細胞或是內分泌細胞內含特殊物質的囊泡。 大部分為非功能性腫瘤(無荷爾蒙過度分泌症狀),症狀主要為體重減輕、腹痛、噁心嘔吐、黃疸,與一般胰管腺癌不易區分,超過半數病患 ...

  4. 有兩種主要的手術方式,即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和遠端胰臟切除術,選擇哪一種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和患者的健康狀況。 術後的傷口和引流管照護至關重要,以避免感染和其它併發症,需要持續觀察和照護。

  5. 類癌腫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之一,主要由分泌血清激胺(serotonin)之腫瘤細胞所形成。

  6. 臨床上,我們可根據病人是否出現荷爾蒙相關的症狀而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區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的」兩種;而組織病理上將腸胃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Ki67或Mitotic index的不同,把疾病分成:第一級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二級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三級神經

  7. 惡性的胰臟內分泌腺腫瘤為此類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此類胰臟內分泌腺腫瘤的表現大多是因為腫瘤增生造成不適。 當病人感到不舒服時,腫瘤大都已侵犯附近的組織。

  8. 胰臟癌近年來在台灣的發生率逐步增加,每年約有近2000位的新診斷胰臟癌病患,然而,七成以上病患在診斷時,已經屬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胰臟癌。由於胰臟附近有很多重要的血管經過,也使得開刀充滿挑戰。如何增加胰臟癌治...

  9. 神經內分泌瘤是指源自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的罕見腫瘤,根據2020年國健局統計報告,台灣每10萬人中有3.2人診斷罹患神經內分泌瘤。 發生於腸道的神經內分泌瘤,以往被稱為類癌腫瘤,但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可見於胰臟、...

  10. 例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2003年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這種腫瘤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60%,如果能夠立刻手術切除腫瘤,有些病患甚至可以治癒或存活超過十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