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0月31日 · 蒼朮的使用禁忌. 蒼朮味辛、苦,性溫,芳烈燥散,因此陰虛內熱、出血者禁服,以免過度耗傷 人體 陰液,而氣虛多汗者當慎服。 本文連結:https://www.yskpw.com/zh-tw/yszs/zhongyi/8453.html. 作用 禁忌 蒼朮 功效 養生缸的功效與作用.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人人網 微信. 相. 關. 文. 章. 艾葉煮水泡腳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6大功效,9大禁忌人群需注意! 2018-08-28.

  2.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茅朮、南蒼朮)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 蒼朮 (A. chinensis (DC.) Koidz) 的根莖。前者主產於江蘇、湖北、河南等地,以產於江蘇茅山一帶者質量最好,故名茅蒼朮。後者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遼寧等地。

  3. 蒼朮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蒼朮性味辛、苦,溫,入脾、胃經,具有散風寒、勝濕、發汗解表之功。 用於外感風寒挾濕之表證,如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等。 蒼朮中含有蒼朮素和蒼朮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散寒、發汗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助於通過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內的寒邪。 此外,蒼朮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和不適感。 因此,蒼朮在中醫藥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鼻炎等症狀。 2. 燥濕. 蒼朮性辛、香、苦,燥,入脾、胃二經。 有燥濕健脾、祛風濕、安胎之功。 燥濕健脾:蒼朮苦燥,燥濕健脾之功較強,適用於濕阻中焦、脾運不健所致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

  4. 2024年10月31日 · 蒼朮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因其以祛溼見長,「發汗解表最驗」 (《本草易讀》)。. 故治風寒溼痹以溼盛之着痹爲宜,治表證以風寒夾溼者爲佳。. 尚能明目,用於夜盲症及眼目昏澀。. 1.治溼阻中焦證-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

  5. 本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茅朮、南蒼朮)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 蒼朮 (A. chinensis (DC.) Koidz) 的根莖。前者主產於江蘇、湖北、河南等地,以產於江蘇茅山一帶者質量最好,故名茅蒼朮。後者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遼寧等地。

  6. 蒼朮是一種中藥材,它來源於野生植物蒼茅,是這種植物的乾燥根,它氣味辛烈,藥性溫和,能治療多種疾病,但平時使用時也有一些禁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蒼朮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7. 藥材蒼朮. 【應用】 1. 用於 濕阻 脾胃、脘腹脹滿,寒濕 白帶, 濕溫病 以及 濕熱 下注、腳膝 腫痛 、痿軟 無力。 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 食欲不振 、倦怠 乏力 、 舌苔白膩 厚濁等症,常與 厚朴 、 陳皮 等 配伍 應用;治寒濕白帶,可配 白芷 同用。 如濕熱白帶,又可配 知母 、 苦參 、 墓頭回;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可配 黃柏 、 牛膝 、 薏苡仁 等同用;濕溫病證可配 石膏 、知母等同用。 2. 用於風濕痹痛、肢體 關節 疼痛。 與 羌活 、 獨活 等同用。 3. 用於 風寒 表證。 與羌活、 細辛 、 防風 等同用。 4. 用於夜盲、眼目昏澀。 與 豬肝 或 羊肝 、 石決明 等配伍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8. 南蒼朮、茅術、山精、赤術、仙術. 主治. 腹脹,噁心嘔吐,腹瀉,水腫,腳氣(足癬,香港腳),風濕麻痺疼痛,風寒感冒。. 功效與作用. 燥胃強脾,發汗除濕,升發胃中陽氣,止吐瀉,逐痰水,消腫滿,辟惡氣,散風寒濕,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鬱 ...

  9. 蒼朮 [註 1] (學名: Atractylodes lancea ),又名朮、赤朮、茅朮、北蒼朮、茅蒼朮,為菊科 蒼朮屬的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70厘米,為常用漢方中藥,用於健脾祛濕,功效近似白朮,但蒼朮更長於除燥濕。

  10. 【臨床應用】1.用於 濕阻 脾胃、 脘腹脹滿,寒濕 白帶, 濕溫病 以及 濕熱 下注、腳膝 腫痛 、痿軟 無力 等症。 蒼朮溫燥而辛烈,主要用於寒濕較重的症候一般以 舌苔白膩 厚濁作為選用的依據。 由於其燥濕力強,濕去則脾胃得以健運,故稱其功用燥濕健脾。 臨床用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 食欲不振 、倦怠 乏力 、舌苔白膩厚濁等症,常與 厚朴 、 陳皮 等 配伍 應用;用治寒濕白帶,可配 白芷 同用。 本品雖屬溫燥之品,然燥濕力強,又每配合 清熱 之品以治濕熱為患之證,如濕熱白帶,又可配 知母 、 苦參 、 墓頭回;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可配 黃柏 、 牛膝 、 苡仁 等同用;濕溫病證可配 石膏 、知母等同用。 2.用於 風濕 痹痛、肢體 關節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