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2. 蘇軾游黃州城外赤壁時,聯想到三國時周瑜打敗曹操的赤壁,寫下了一首詞和兩篇賦。 後人稱前一篇賦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後一篇賦為《後赤壁賦》。

  3.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4. 2021年4月30日 · 蘇軾前赤壁賦》原文、翻譯及賞析. 作者:由 大鵬聊歷史 發表于 詩詞 日期:2021-04-30. 既來不須臾意思是什麼. 《前赤壁賦》. 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 ...

  5. 4 天前 · 蘇軾的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簡述:蘇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 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 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前赤壁賦》真跡,現藏於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尺寸23.9 × 258 cm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 公有領域 ,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8. 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 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