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5月4日 · 值得一提的是,台大的「急救復甦醫學」研究居全球一流地位,5年內發表20多篇論文,名列亞洲前3名,頗具國際水準。 「急救復甦醫學」專門研究任何能提升救活機率的方法,從基礎細胞生物研究、動物實驗、臨床研究、藥物研究到急救行為研究等,均 ...

  2. 作者簡介. 目錄. 書摘. 推薦. 詳細說明. 痢疾、小兒麻痺、登革熱、結核病、愛滋病、安非他命、SARS等,都是臺灣近代重大的傳染病,對臺灣公共衛生的發展,亦有深遠的影響。 本書猶如公衛的福爾摩斯,為讀者抽絲剝繭,挖掘傳染病的真相,帶讀者了解防疫的過程…… 張鴻仁的公共衛生歷練精采多樣,藥政、防疫、健保、生技,無疫不與。 現在雖然是生技界的大老,仍然關心臺灣傳染病工作的傳承,也確知防疫經驗的重要性,特別花了一、兩年時間,留下珍貴的資料讓經驗智慧能夠永續傳承。 如果你仔細研讀本書,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的信念。 一個傳染病防治工作者,應該要學到的態度和精神。

  3. 2007年8月1日 · 從社會死角做起.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董事多數是醫療專業人員,所以從自己的專長做起,第一步就是「宣導保肝教育」。 基金會成立13年來,肝病諮詢專線總共接獲24萬人次諮詢,這項工作持續至今,每個月仍然有1,500人次打進來詢問肝病問題。 要擔任諮詢專線的義工不能馬虎,必須上課至少12小時,上線後,護理師還會在一旁支援,隨時給予協助,確保回答正確無誤。 瞭解肝病威脅後,民眾接下來想知道的是:「我有沒有肝病? 」肝基會於民國84年6月在台大醫院,舉行第一次「肝病講座暨免費超音波篩檢」,現場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 此後,肝基會就把篩檢列為常態性業務,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做篩檢,到今年6月為止,總共在全省各地做過86場免費肝炎肝癌篩檢,計有近20萬人次受惠。

  4. 2004年10月4日 · 為什麼他甘願走在前頭、從事一些別人覺得不是那麼容易成功,甚至於有生命危險的事,也許是因為他來自一個不富裕的大家庭,讓他從小有機會體驗民間疾苦,使得他在選擇人生志向時,想法和別人不一樣。 弱勢關懷理念 孩童時期萌芽. 在他讀書的年代,學校下午3點就放學,接下來的時間,有錢人家的孩子會上家教或去補習班,沒錢人家的孩子通常可以先下課,當時教他的莊老師認為葉金川是可造之才,就問他:「功課那麼好,怎麼不來補習? 」當老師知道實情後,就特別批准:「不要收補習費,你來上課好了。 生長在大家庭,人多吃飯的口也多,沒辦法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投注在葉金川一個人身上,媽媽也覺得沒好好栽培他很可惜,所以,當有醫師想要收養葉金川時,媽媽曾認真思考過,但最後被葉金川拒絕了。

  5. 2018年5月16日 · 許醫師深深了解「美食當前,卻必須禁欲」的苦楚,有時難免「任性而為」,但他也強調,不同的選擇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切後果要「自負」。 當糖尿病找上懸壺濟世的醫師時,你好奇醫師會怎麼處理嗎?

  6. 2001年10月11日 · 一手推動台大精神科照會制度. 這些經驗促使他開始思考醫病倫理與關係,包括如何與家屬溝通、告知真實病情? 如何輔導病患家屬的哀痛反應? 如何同理心、接納病人? 情緒如何影響身心健康? 以及建立「照會制度」的迫切性。 照會醫學的發展始於1940年代,當時綜合醫院內外科醫師發現,住院病人經常伴隨許多情緒問題,好比病人截肢、裝人工肛門或拿掉乳房,這些手術都會造成病人壓力,導致失眠、焦慮、憂鬱等心理徵狀,甚至引發家庭或社會適應的問題。 不過,一般科醫師無法處理病人的情緒壓力,精神科醫生的介入,變得很重要。 「50﹪以上自殺者曾看過非精神科醫師,」李明濱引述一項統計,這顯示精神科照會的重要性,「因為一般科別醫師難以處理。 」擔任總醫師階段的李明濱,在台大精神科逐步建立起跨科整合的照會制度。

  7. 2006年12月1日 · 採訪整理/ 林淑蓉、蔡睿縈 攝影/許文星. 瀏覽數 : 5217. 收藏. 一生奉獻基礎醫學的黃伯超,堅守崗位半世紀,多項「蛋白質」研究受國際肯定,連日本衛生主管機關,都參考他的研究訂營養政策,目前高齡80的他,不因退休而與世脫節,仍跟上時代,孜孜不倦地學習電腦, 實踐「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 」的人生態度。 穿著白袍,每天忙著教書、開會、做研究,是一般醫學院教授的生活模式。 退休後生活會改變嗎? 現年80歲的前台大醫學院院長黃伯超退休後的日子,和以前一樣,每天穿著白袍到學校報到,不同的是,不再主持研究,而是去學電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