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5月12日 · 完美圖解】足三里 增強免疫力、保健脾胃. 足三里又稱為「長壽穴」,對強化、保健脾胃非常有效,自古也流傳一句「灸足三里,得長壽」的養生祕訣,意思就是,常針灸足三里穴,就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健康長壽。. 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 ...

  2. 足三里穴位圖解位置 | 足三裏穴. 足三里穴位 依據《針灸學》經絡與穴位記載 足三里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為足三里穴位所在之處。. 足三里穴隸屬於十四經穴中的 足陽明胃經,簡稱為胃經。. 足陽明胃經絡脈總共計有45 ...

  3. 位置: 位於腳底的第二與第三腳趾之間,在第二腳趾底部與腳後跟的中間約三分之一處;當腳趾往下彎曲時,腳底的凹陷處就是湧泉穴。 功用: 這個穴道對於接地氣和連結大地能量有很大的幫助。 透過這種方式,湧泉穴可以讓人寧心,撫慰受到驚嚇或高度焦慮的人。

  4. 足三里穴位圖解位置 | 足三裏穴 足三里穴位 依據《 針灸學 》經絡與穴位記載 足三里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為足三里穴位所在之處。

  5. 大家好 我是羅明江醫師🌹🌻今天跟各位介紹「十總部穴道之一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髕骨下緣,手指四個手頭指頭摸到後, ...

  6. 足三里穴位图位置. 足三里穴的穴位疗法. 【特效按摩】 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长期坚持,可以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益寿延年。 【按摩手法】 用手指指腹推按足三里穴1~3分钟,可改善消化不良、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调理腹胀腹痛、脚气、下肢不遂等。 【刮痧疗法】 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红发热即可,可以调理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 【拔罐疗法】 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调理中风、脚气、水肿、消化不良。 【刺血疗法】 用三棱针在足三里穴针刺放血,可以调理胸腹胀满、男科妇科,如下: 足三里穴的作用功效.

  7. 【釋名】 位於膝下三寸,因稱「三里」。 《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為與手三里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足三里」。 【位置】 足三里穴位橫斷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 足三里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小腿前外側, 外膝眼 (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 《靈樞‧本輸》:「膝下三寸,胻骨外。 《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 …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 則是 犢鼻 之下三寸,方是三里。 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 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 《循經考穴編》:「須于胻骨外容側指許。 【解剖】 肌肉:脛骨前肌,外側為趾長伸肌。

  8.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基本介紹. 出處: 《靈樞》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功能: 生髮胃氣、燥化脾濕. 操作: 直刺1~2寸. 五行屬性: 土. 主治: 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等. 特殊主治: 合穴,胃下合穴. 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定位.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解剖. 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9.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基本介紹. 出處: 《靈樞》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功能: 生髮胃氣、燥化脾濕. 操作: 直刺1~2寸. 五行屬性: 土. 主治: 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等. 特殊主治: 合穴,胃下合穴. 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定位.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解剖. 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10. 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 《靈樞‧本輸》:「膝下三寸,胻骨外。 《針灸資生經》:「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 …蓋在膝髕下,俠大筋中也。 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 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 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 《循經考穴編》:「須于胻骨外容側指許。 ﹝局部解剖﹞. 肌肉:脛骨前肌,外側為趾長伸肌。 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血管:脛前動、靜脈。 ﹝刺灸法﹞. 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功效﹞. 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