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送友人入蜀》著眼於“送別”,歸結於“入蜀”,從詩旨上講,不宜誇說渲染蜀道之險難,從五言律詩體裁講,更毋庸備述蜀道難行的苦況。 首聯平靜點出蜀道“崎嶇不易行”的題旨,頷聯則化虛說為“實感”,緊承“崎嶇”二字。
- 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
宿習修來得慧根,多聞第一卻忘言。自從七祖傳心印,不要三 ...
- 別州民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 ...
-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
送 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 唐代 : 李白 王屋山人 ...
- 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
《送友人入蜀》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的抒情詩,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
《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 画 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 生活 。
- 作品原文
- 注释译文
- 创作背景
- 作品鉴赏
- 作者简介
词句注释
⑴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开国君王。 ⑵崎岖:道路不平状。 ⑶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⑸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即栈道,因是由秦入蜀之路,故称。 ⑹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⑺升沉:指人生仕途的荣枯进退。 ⑻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人,隐居不仕,曾卖卜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
白话译文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这首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整体赏析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 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太白此诗,虽陈、杜、沈、宋不能加。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气清裁密,五六音节直似戛石铿丝。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胡元瑞曰:结句更精。亦真亦幻(“山从”句下)。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用蜀事贴切。末二句达生之言。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语佳,第未秀耸。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人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三、四奇,故五、六可平。五、六平,故七、八必奇。太白五律多率易,结语尤甚。如此合作者,集中亦不多得。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前四句一气盘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一: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叠景者意必二,阔大者半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山从”二句,奇景奇情。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三、四警削语,时出句尤异。五、六秀润矣。“笼”字字法最高。因入蜀即举及君平,当非硬入。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起浑雄无迹。又曰: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山从”二句下)。又曰:牢骚语抑遏不露(末二句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蜀中之栈道峡江,雄奇甲海内,惟李、杜椽笔足以举之。李诗上句(按指“山从人面起”),言拔地高峰,忽当人而言,见山之奇也。万山环合,处处生云,马前数尺,即不辨径途,见云之近也。……以雄奇之笔,状雄奇之景,是足凌驾有唐矣。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送友人入蜀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作者: 李白 唐. ↑ 全唐詩·卷177. 姊妹計劃: 數據項.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遶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 公有領域 ,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分類 : . 75% 唐朝. 李白. 唐詩. 五言律詩. 千家詩. 送別詩.
《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 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