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雪山草蜥 (學名: 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為 正蜥科 草蜥屬 的 爬行動物。 分布於 台灣 等地,多棲息於台中雪山周圍以及多活動於路邊裸露的石背上。 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500至2950米。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 [1] 其 種加詞 「hsuehshanensis」意為「雪山的」。 為台灣草蜥屬蜥蜴中,身體最長,但尾巴與身體比例最短之物種。 成體吻肛長可達6-8公分,尾巴則可為體長2-2.5倍。 身體背面為橄褐色,腹面為白色,體側有一條黑褐色縱帶。 非繁殖期雌雄較難分辨,唯繁殖期間,雄性會出現明顯綠色斑點。 舌頭則有明顯分叉。 [2] 白天活動,喜補食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 具斷尾特性,惟不輕易自割。 一年可生二次蛋,每次可產約2-6枚蛋,孵化期約31天。
雪山草蜥(学名: 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为蜥蜴科 草蜥属的爬行动物。 分布于 台湾 等地,多栖息于台中雪山周围以及多活动于路边裸露的石背上。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500至2950米。
雪山草蜥為台灣特有種,亦為台灣最大形的蜥蜴,分布於 海拔 1800-3500公尺的高山地區,棲息於高山箭竹草原或碎石坡,另在人工開闢的林道兩側亦經常出沒,白天活動,捕食昆蟲為主,晨間常在石頭上曬太陽。 雪山草蜥為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3000公尺之台灣中部偏北之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等海拔1800-3500公尺高山的山林地區與箭竹林、 草原 與碎石坡,亦見於人工林道兩側,本種為台灣特有種,數量稀少。 已知已在小雪山、南湖大山、大禹嶺、合歡山、奇萊山及八通關等地發現。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 國家林業局 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雪山草蜥是台灣島內草蜥中體型最大最粗壯的物種,非常容易與其他草蜥區分開來。 褐色型的牠們與翠斑草蜥相似,具有季節性的雌雄二色性,雄蜥在繁殖季時體側會出現翠綠斑塊,具有3對頦片與2對鼠蹊孔。
雪山草蜥(学名: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为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 分布于台湾等地,多栖息于台中雪山周围以及多活动于路边裸露的石背上。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500至2950米。
台灣特有種,分布在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北段,海拔18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 鱗片粗糙、形狀纖瘦細長的小型蜥蜴,成體吻肛長大約6到8公分,未斷尾的個體尾長約為吻肛長的2至2.5倍左右,斷尾過後的個體尾長略短。
雪山草蜥是臺灣特有種的蜥蜴,目前的發現區域主要是在臺灣本島中部靠近雪山山脈的1800至3500公尺之中高海拔山區。 其體型粗壯,鱗片亦較台產其他草蜥屬蜥蜴為粗糙,吻肛長最大可達6.8公分左右,尾長最大僅約吻肛的2倍左右,其與身體比例卻為台灣產草蜥屬蜥蜴中最短者,體背顏色以褐色為主,偶帶有黃綠色,一般具2對鼠蹊孔,腹鱗較平滑(不起稜或微稜)。 目前記錄僅侷限於台灣中部及中部偏北,海拔1,800~3,000公尺左右的山區。 日行性卵生,喜於高海拔碎石坡或灌叢間雜之裸露地活動,稍受驚下即躲入碎石縫隙或灌叢內,卵生一窩可產2~6顆左右的卵。
舌明顯分叉,體側眼後有一褐色帶延伸至尾基部,其間夾雜著黃色斑點,腹面則為白色。外耳孔明顯,腹部鱗片平滑不具稜起,習性:台灣特有種。分佈於中部以北的中央山脈或雪山山脈,海拔1,800公
雪山 草蜥 其他名稱 學名: 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Lin&Cheng, 1981 典藏者 劉俊甫 典藏與管理 ... 斯文豪氏攀蜥 劉俊甫 蠅翼草 劉俊甫 檔案列表 授權與使用說明 隱私權政策 機構登入 聯繫我們 ...
雪山草蜥為臺灣產蜥蜴科中最大型的,長而粗壯;牠主要分佈在海拔1,800公尺至3,500公尺如小雪山、南湖大山、大禹嶺、合歡山和奇萊山等山區。 雪山草蜥成熟個體介於60-66公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