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黑白切的由來. 要說為什麼會有黑白切一詞,不可不提及早期臺灣社會。 由於大部分人民並不富裕,只有在逢年過節或慶典時,才有機會大啖肉類,平時少有閒錢購買。 因此,麵攤、小吃店家會在動物(特別是豬隻)屠宰後,留下內臟,洗乾淨後以水或滷汁煮熟透,與其它豆製品和蔬菜等一起作為街坊巷弄旁攤販提供的小菜選擇。 當顧客上門時,可能沒有明確想吃的菜色,再加上每日店家提供的皆不盡相同,因此,請店家依照人數或預算,隨意切點小菜。 店家接到點單後,擇取數樣小菜種類切下所需份量,搭配醬油膏與薑絲上桌。 這種點餐形式隨意,也不講究刀工與形狀一致的小菜形式,就以臺語「烏白切」為名,寫成中文為「黑白切」。

  2. 2023年10月17日 · 台灣街頭巷尾的麵攤、小吃店常常可見的「黑白切」或「下水湯」,食材多來自豬內臟,點單時面對豐富多樣的神祕名稱「天梯」、「脆管」、「粉腸」、「生腸」等,是不是常常讓你聽得霧煞煞?

  3. 2024年5月24日 · 什麼是黑白切? 熟稔台語便會了解「黑白切」的黑白來自台語「烏白(oo-pe̍h)」,是「隨意」之意,意指沒有固定形式、品項、份量等制式,早期只要客人告知店家預算、人數,店家便會抓一個大概,供應現有的豬肉部位、內臟等品項,雖然可能各項的數量不多,但客人可以一次吃到老闆根據經驗,分出不同部位、口感品項的一應俱全。 隨著價格透明化、食材漲價等時代變化,供應黑白切小菜的多數店鋪,開始標示品項、價位,份量也跟著固定了起來,因此客人不再能一次吃到多種品項,煞是可惜。 雖然時代的差異,讓黑白切的隨意有了變化,但是黑白切不變的是分解豬隻內臟後,對於清洗、汆燙、滷製的講究,還有熱門店家常有「賣完」了這狀況。 麵店、麵攤上的豬隻部位宛如解剖學般精緻,看完這篇,常見豬部位一次就搞定。

  4. 黑白切、烏白切,是台灣小吃之一,在台灣各地攤販可見。 黑白一詞取自 臺語 「烏白(oo-pe̍h)」,意指「隨意」,是指顧客在沒有明確想吃的菜色和不知曉店家有哪些好吃的小菜時,在告知預算或人數的前提下,請店家隨意切些招牌菜的吃法。

  5. 黑白切、烏白切,是台灣小吃之一,在台灣各地攤販可見。 黑白一詞取自 臺語 「烏白(oo-pe̍h)」,意指「隨意」,是指顧客在沒有明確想吃的菜色和不知曉店家有哪些好吃的小菜時,在告知預算或人數的前提下,請店家隨意切些招牌菜的吃法。

  6. 2019年10月9日 · 黑白切取自臺語讀音,意指隨意地切菜,是種不講究刀工與食材的一種小菜。 因此,可選擇食材是相當多樣,舉凡:小從軟管 (豬的食道)、大到整隻豬所有部位可入菜。 另外,食材上也包含豆類、菜類皆可入菜,如:豆乾、青菜……等。

  7. 2018年7月18日 · 黑白切」源自閩南語,意思就是隨意切一些菜;主要是白切豬肉如嘴邊肉、頭骨肉、肝連、三層肉以及各式豬內臟。 早期因為豬肉較貴,為了給吃不起大塊肉的人也能在一日三餐多添些肉,也為勞工補充體力,因而發展出這道特色小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