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23日 · 心理諮商師歸納出一般夫妻到親密夫妻的「四層談話」,如果你發現過往能心靈交流的彼此,如今不再深度互動,甚至只卡在「第二層」,也許可以考慮找個時間好好聊聊,將彼此的關係往下一層推進,讓親密感不再只是回憶。

    • 三觀不一致,怎麼在一起?
    • 相似性是在一起的全部前提嗎?
    • 兩塊拼圖不一樣,卻也彼此契合
    • 延伸閱讀

    心理學研究者支持”相似相吸”。雙方共同點越多,就越喜歡彼此。這種共同點包括,態度、價值觀、性格、人格特質、處事風格等等。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那麼可能更願意與同樣悲觀的人待在一起,而不是那些整天積極陽光滿嘴正能量的人。 但也有人會覺得,也有很多差異很大的情侶,在一起也很幸福啊。如何解釋這些情況? 之所以人們認為「相異相吸」,有可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相似性起作用的方式很巧妙,導致它誤導了人們相信:我們互相吸引,是因為我們不一樣。 1. 知覺到的相似 研究顯示,相比於真實相似(actual similarity),知覺到的對方和自己的相似程度(perceived similarity)無論是在第一次見面時,還是長遠來看,都能夠更好地預測親密關係的成功,以及關係滿意度。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似乎是和...

    電影《單身動物園》虛構了一個反烏托邦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婚戀受到嚴格的規定控制,並且有強硬的價值判斷:單身是有罪的。夫妻是要匹配的。 單身的人被集中在一個酒店中,他們有 45 天來尋找配對的伴侶。不然就會被強制轉化成一種動物。(單身的人的噩夢成為了現實:單身真的會變成狗。) 最諷刺的是,這個世界規定,可以結為夫妻的兩人必須有”相同之處”。而被認可的匹配都是些非常膚淺、表面的共同點:都會流鼻血、都瘸腿、都近視…… 一位男士為了與天生體病、經常流鼻血的女伴盡快結婚,每天需要撞桌子來故意讓自己也流鼻血。太拼了,沒有 match 創造 match 也要配。 電影無疑是荒謬的,但現實生活的人們又何嘗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世俗規定家境、學歷、收入般配,是否是荒謬的呢? 有些相同點並不是外人可以看到、可以評頭...

    來解釋最初的迷思:就是有一些看起來明明不一樣的人,在一起也很幸福啊。 的確,相似很重要,但我們也承認互補性的存在。 在親密關係中,互補性(complementarity)讓看似不同類的行為共存。 互補性涉及到支配與順從,就像是 S 找到 M。一個在人際交往風格上傾向於主導的人,會希望另一半聽從自己。一個依賴順從的人,也會希望伴侶在不同場給予自己意見和支持。 因此互補的背後還是相似性,畢竟 S 和 M 也都是認可並接受 SM 的啊。兩人的核心觀念不衝突,又在行為、能力上互補。這也許是關係最佳的組合狀態。 在”尋找人生另一半”這件事上,並沒有對錯標準之分。而我們一幫單身的人在這談論擇偶標準又有什麼用,反正也找不到對象。 (簡單心理 微信公眾號:janelee1231)

    想法差很多真的無法在一起嗎?其實認為感情要磨合的人,越難遇到真正適合的人 在一個人身上耗盡心力後才懂:「磨合」跟「不適合」是不同的 適不適合很早就可以知道,不需要浪費時間:5 點教你分辨他是不是「錯的人」 (本文經合作夥伴 簡單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在找對像這件事上,當然是同性相吸啊〉。圖片來源:VisualHunt。)

  2. 2018年12月6日 · 不要急著批判和評價畫面中的每一位「老公」 整部片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這八對夫妻不斷在向對方描述 ,自己對於這段關係中不滿的地方。涉及的主題,不出乎意料的就是那些你經常聽到的,照顧雙方父母的優先順序、說話方式、關於小孩的問題、還有「你

  3. 2017年9月20日 · 來看看國外知名情感諮商師萊特Judith Wright & Bob Wright)夫婦怎麼說。 (責任編輯:李恬芳) 我們不是看輕你挑選伴侶的本事,我們是要你看見伴侶的完美之處,特別是他非常白目地戳中你的未竟事務(未完成的人生課題)。 哈維爾‧漢卓克斯(Harville Hendrix,2007)主張我們的潛意識會選出一個可以跟我們互補的對象,一個可以帶來刺激的人。 這讓你戳自己情緒的舊傷口,甚至朝上頭撒鹽。 它們會把你還沒有整合或還沒有發現的面向,拉到檯面上。 你不是命中注定跟童話般的王子或公主相愛,而是注定跟超會吵架的伴侶過一生。 不過,這可不是什麼因果業報的玩笑。 如果你想要擁有完整而豐富的人生,必定需要這樣的伴侶。

  4. 2018年9月26日 · 我們常常會陷入集體「結婚焦慮症」,彷彿一定要結婚、找到伴才是人生正解。但你是真想找個伴結婚?或只是焦慮自己不夠好、不被愛?如果沒有先釐清問題核心就踏入婚姻,你焦慮並不會消失。

  5. 2018年5月28日 · 先看看身邊朋友是不是經常這樣對你。 (責任編輯:黃彩玲) 文/科普心理學家 海苔熊 (程威銓)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朋友: 1.他經常貶低你、對你挑三揀四。 2.口頭禪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你聽不聽隨便你! 3.喜歡幫忙你或者是給你意見,當你不聽時候他就會森七七(生氣) 4.無法忍受別人拒絕。 當他好意被別人婉拒時,他就會開始酸那個人(他以為他是誰呀,要不是……) 反覆出現「踐踏場景」 年輕時候(講到好像很老一樣) ,我就曾經遇過這樣一個朋友,常常和我合作,卻一邊不斷地貶低我、嫌棄東嫌棄西,我怎麼做都沒有辦法讓他感到滿意。 「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 「你最好去問清楚,這種東西不是這樣做! 每次跟他討論事情,都覺得很挫折,覺得自己就像是門口地毯,反覆地被踐踏。

  6. 2018年2月13日 · 台灣文學在華語世界裡,因為歷史、族群多樣性,而有著獨特地位。而女性作家從日治時期開始,一方面要克服性別與各個時代限制,一方面又能展現無窮創造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