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5月6日 · 談到新營,就必須從地理及歷史談起,大台南地區凡是地名有「營」這個字的(EX: 柳營新營林鳳營中營後營舊營),多半與鄭成功時期的屯營開墾有關,也意味著這些地方的發展有相當長的歷史。 此外,橫貫舊台南縣的河川,像是二仁溪、鹽水溪、曾文溪、急水溪、八掌溪,將舊台南縣切割成多塊天然的地理分區以及多處河港,台南縣在這種各區自己努力發展的狀況下,自然也有人口最密集、最熱鬧的區域,像是新營區的鹽水、曾文區的麻豆、北門區的佳里… 等。 而其中最大的天險 (?),莫過於曾文溪,直接將台南縣劃分為溪北與溪南,溪北離嘉義近了點,而溪南離舊台南市較近。

  2. 2014年11月13日 · 台南同學告訴我柳營又叫查某營,是鄭成功時代留下來的地名。 真是太有意思了,難道鄭家軍中也有女兵? 像是當時從是反共宣傳的「女青年工作大隊」? 經過那次行程散漫的客運之旅後,我開始留心旅途中看到的小地名。 後來,漸漸發覺到鄭成功的軍隊在台南、高雄地區,留下了深刻的足跡,不僅是鄉鎮級別的大地名,如新營、下營,官田、左鎮、仁武、燕巢、左營、前鎮等和他們有關,鄉間相關的小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多如繁星。 文獻上說,鄭成功攻下赤崁城後,鄭成功便將大軍派駐各地,實行屯田兵制,以解決軍糧嚴重不足的問題。 鄭成功實行的屯田兵制,對台灣歷史及其自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鄭成功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但他面臨商貿貨源被清政府封鎖的窘境,大軍難以支撐,只得轉向台灣建立新的根據地。

    • 李惠善 柳鎮1
    • 李惠善 柳鎮2
    • 李惠善 柳鎮3
    • 李惠善 柳鎮4
    • 李惠善 柳鎮5
  3. 2020年9月8日 · 具有宗教信仰功能的牽亡歌陣表演,依其目的或意義,可以分成五個時機:(1)出殯前日傍晚,目的在「超度慰靈」;(2)出殯當日遷棺前後,目的是「引魂出山」;(3)出殯途中,目的是替亡魂開路關;(4)下葬前,帶有「送亡魂上仙山」的意義;(5 ...

    • 李惠善 柳鎮1
    • 李惠善 柳鎮2
    • 李惠善 柳鎮3
    • 李惠善 柳鎮4
    • 李惠善 柳鎮5
    • 什麼是閩南傳統式樣
    •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建築的發展
    • 閩南傳統式樣重要元素
    •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代表性建築

    閩南傳統式樣可以說是在考量閩南地域特徵,且在尚未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之下,傳統匠師表現出來的風格。 地域文化的形成,事實上存在著一些觸媒,其中地理特徵、語言與宗教信仰與儀典都可以用來檢視閩南文化。不過因為閩南地域環境多變,有沿海地區,平原地區,也有山嶺之地,因此也出現了不同形態的聚落。特殊的地理特徵是一個地域得以和另一個地域有所區別的基本因素。因為聚落的分佈、資源的取得與民生物資的分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取決於該地域的地理特徵。 閩南地區位居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境內山嶺頗多,位於台灣海峽對面的台灣也是山多平地少,又是海島;因而閩南地域可以說是山海交會之境,形成較為特別的地理特徵,進而影響人民的生活習慣與經濟生產,也影響到聚落與民居的擇址與配置,更會在宗教信仰上兼容有山海之神,產生許多不同類型的廟宇。...

    台灣閩南傳統式樣的發展,與十七世紀以降華人移民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1661年(明永曆15年)春天,鄭成功率領大軍登陸鹿耳門,荷蘭守將在堅持數天之後終於獻城投降,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之統治,府城台南之歷史邁入明鄭時期,也開啟了閩南傳統建築在台灣的發展。 鄭氏治台後將赤嵌地方改為東都,並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1664年(明永曆18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陞二縣為二州,曾設立了所謂「十字街」,把市街分成東安、西定、寧南、北鎮四坊,但實質環境只能算是一種初具雛型之傳統聚落,還稱不上有「城市」之概念。 而且因為明鄭時期之移民是屬於初期墾殖,經濟上較為拮据,不太可能花大筆錢於建築之上,所以房舍多數為簡單的建築原型,亦可能參酌原住民之建築,就地取材而建。 1683年(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八月,...

    建築是台灣傳統營建環境之一部份。在源自於閩南文化的傳統建築中,從單殿到多護龍、多進之院落空間,甚至是城池城門的配置空間、建築座落的方位、民宅正廳與臥室之關係、民間信仰廟宇正殿與其他空間之關係,反應的不只是空間機能,還有對於空間的人生觀與宇宙觀,其中與其他漢人建築最大不同的元素為屋頂、構造系統、材料、工藝表現與特殊人文裝飾。 在造型方面,傳統的閩南式樣建築,每棟建築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從較高等級的重簷歇山頂到常見的捲棚頂,從起翹的燕尾到平實的馬背,變化的屋頂與其上的裝飾系統多彩多姿,屋身的計劃與門窗的設計也是爭奇鬥豔,極富特色。不少都市中的廟宇,因為敷地不大,三川殿、拜殿、主殿到後殿之造型層級分明的連成一體,並於主殿達於高峰,天際線轉折起伏隨之變化,為台灣傳統建築中特色之一。 當然,不同的地區、...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早興建的媽祖廟之一,肇建於約1563年(明嘉靖42年)。自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1922年(日大正11年)此廟已經牆垣傾毀,乃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於次年完工,乃成天后宮今貌。 1979年(民國68年)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曾邀集地方人士組織籌建委員會,準備拆除年久失修的天后宮,並重建新廟。後因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之陳奇祿多方奔走協調,始免於被拆,並於1983年(民國72年)依原樣修復。此後亦多次局部整修,直至2011年(民國100年)再度進行大修。 在空間上,澎湖天后宮為傳統的三進五開間,三進主體建築由南至北依序為三川殿、拜殿及正殿與清風閣,各進之間留有天井作為中介與過渡空間,左右設有護龍與過廊,清風閣設有二樓,此格局由日治一直維持至今。 ...

  4. 2019年7月5日 · 台灣人現在能夠對政治時事暢所欲言,並且選出自己期望的候選人,是偶然嗎?. 本篇作者認為,這是靠很多前輩的努力,甚至犧牲生命換來的,而且只要「你稍不注意,這些權利馬上又會被掌權者奪走了」。. 透過作者的視角,看看台灣解嚴後的 30 年,如何 ...

  5. 2017年9月8日 · 大稻埕的有錢人希望把日本人放進來管秩序. 在城外的重要商業市街──艋舺、大稻埕,同樣陷入動盪當中,搶劫事件時有所聞,英軍、德軍甚至直接離船登岸保護僑民。 在地的紳商自是首當其衝,急忙議定對策,後眾人與大稻埕富商春生商量,在可以聽到槍聲、暴徒的吼聲及一般居民的哀嚎聲中,決議迎接日本軍進城維持治安,然而,卻沒有人敢擔任這「在貓脖子上掛鈴鐺」的任務。 在眾人雜舌當中,於艋舺開設雜貨店「瑞昌成」、日後成為台灣首富的辜顯榮,自願帶著書信,前往基隆與日軍面見。 辜顯榮是福建泉州裔,出生於彰化鹿港,曾於各地擔任苦力、轎夫、雜貨商等, 並往來於上海、福州等地貿易,可謂見多識廣。

  6. 2017年5月22日 · 長期受讓的孩子,長大以後囂張跋扈也是剛好而已,而長期被迫讓出的孩子更危險,他將毫無選擇的成為一個懦弱無能的濫好人,或是在過度不滿的壓抑中崩潰,來個人格異常大反撲,這一類的社會事件從沒少過。 從你透過勒索的語言脅迫孩子禮讓的那一刻起,「禮讓」 裡的 「禮」 字已經徹底失去價值了。 迷路和dd兩兄弟的日常相處之中,老木從不採用 「禮讓」 這樣的概念,我們向來只提 「分享」,老木深切有感於禮讓是來自禮教的約束,而分享才是發自內在的念。 所以當孩子們告狀時,老木都得非常仔細地向他們說明:「葛哥 (或dd)沒有義務把喜歡的東西讓給你,他不肯給你並沒有錯,拒絕本來就是一種權力,但如果他願意大方分享,那叫恩惠,是因為他很善良,而且很愛你。

  1. 李惠善 柳鎮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0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luxuryhotelsguides.com

    Book the best hotels, resorts, holiday apartments and accommodation deals online. 24/7 Support. Fast & Simple. Low Rates. Free cancel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