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隋代 王通 與 宋代 朱熹 均聯用過三綱五常。 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人慾」即指一切違背三綱五常的動機與行為。 朱熹認為:「 宇宙 之間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若其消息盈虛,循環不已,則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盡之後,終則復始,始復有終,又未嘗有頃刻之或停也。 」 [ 1] 三綱五常本指天理人事的應對進退,但後被設立為封建「 道統 」,甚至導致「 禮教 殺人」的狀況發生. 說文解字 記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

  2. 2018年9月25日 ·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3. 三綱五常 (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 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孔子。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 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 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

  4. 三綱五常是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倫理道德的一個準則。 大道至簡,中國傳統道德的四維、五倫、五常、八德 2018-08-21

  5. 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 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孔子。. 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 這種名教(名份 ...

  6.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為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三纲五常三綱五常 - Wikiwand

    三綱五常,又簡稱綱常,中國儒家倫理架構,起源先王之學,經「思孟學派」「五行」闡發,歷經漢朝,並盛行於宋、明、清三代。 三綱即三倫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