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槲蕨(學名:Drynaria roosii;骨碎補)是水龍骨科 槲蕨屬下的一個種。常附生於樹幹或岩石。[2] 與常見的崖薑蕨外觀相似,但槲蕨除了和崖薑蕨一樣會環繞樹幹,還會往垂直方向延伸生長。

  2. 槲蕨 (學名: Drynaria roosii骨碎補 水龍骨科 槲蕨屬 下的一個種。 常附生於樹幹或岩石。 [2] 與常見的 崖薑蕨 外觀相似,但槲蕨除了和 崖薑蕨 一樣會環繞樹幹,還會往垂直方向延伸生長。 形態特徵. 根莖肉質細長,具有黑褐色披針形鱗片。 腐植質蒐集葉卵形,長約7~10公分,寬約6~8公分,初生時為綠色,隨即轉為褐色,邊緣具鋸齒。 一般葉一回羽狀深裂,長約25~40公分,葉柄具翅延伸至基部。 孢子囊群圓形,不具孢膜,散生於葉背。 [2] 分布. 中國、越南、泰國、寮國等。 台灣常見於中低海拔森林中,附生於樹幹,岩壁或磚牆上。 [2] 參考資料. ^ 台灣生物多樣性檢索 物種名錄.

  3. kplant.biodiv.tw › 槲蕨 › 槲蕨槲蕨

    槲蕨,觀音橋、爬岩姜、骨碎補、毛姜、石岩姜、申姜、岩連姜、崖薑、猴薑、福氏修飾蕨、龍眼奇生 ‧原 產 地: 中國大陸、泰國、中南半島,台灣中部及北部中、低海拔地區可見。

    • 中華槲蕨1
    • 中華槲蕨2
    • 中華槲蕨3
    • 中華槲蕨4
    • 中華槲蕨5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形態特徵
    • 生長環境
    • 分布範圍
    • 繁殖方法
    • 栽培技術
    • 主要價值

    槲蕨(學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是槲蕨科槲蕨屬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或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根狀莖直徑1-2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斜升,盾狀著生。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孢子囊群圓形,橢圓形,葉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兩側各排列成2-4行,成熟時相鄰2側脈間有圓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時成1行長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分布於越南、寮國、高棉、泰國北部、印度(阿薩姆)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海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和香港。附生於海拔100-1800米的樹幹或石上,偶生於牆縫。

    該種植物的根狀莖在許多地區作“骨碎補”用,補腎堅骨,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腰膝酸痛。

    (概述圖參考來源:)

    •中文名:槲蕨

    •學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綱:蕨綱

    •亞綱:薄囊蕨亞綱

    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或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根狀莖直徑1-2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斜升,盾狀著生,長7-12毫米,寬0. 8-1. 5毫米,邊緣有齒。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長(2-)5-9厘米,寬(2-)3-7厘米,基部心形,淺裂至葉片寬度的1/3,邊緣全緣,黃綠色或枯棕色,厚乾膜質,下面有疏短毛。正常能育葉葉柄長4-7(-13)厘米,具明顯的狹翅;葉片長20-45厘米,寬10-15(-20)厘米,深羽裂到距葉軸2-5毫米處,裂片7-13對,互生,稍斜向上,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3厘米,邊緣有不明顯的疏鈍齒,頂端急尖或鈍;葉脈兩面均明顯;葉乾後紙質,僅上面中肋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圓形,橢圓形,葉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兩側各排列成2-4行,成熟時相鄰2側脈間有圓形...

    附生於海拔100-1800米的樹幹或石上,偶生於牆縫。其性喜溫暖和半蔭生長環境,生長適溫為20-22℃,冬季5℃以上方可安全越冬,忌強光直射,喜散射光,要求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士,亦可水培。

    分布於越南、寮國、高棉、泰國北部、印度(阿薩姆)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灣、海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和香港。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以4-6月為好,將根狀莖縱切成2-3節為一叢,帯根、葉移入盆中栽培,栽後澆透水,放至蔭涼通風處養護,注意多水少澆水,保持盆土濕潤。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移至半萌處,使其早晚接受光照。

    孢子繁殖:選取犯子群未脫落而孢子成熟變的葉片,將孢子均勻地撒入早已準備好培養士中,不覆土,可蓋玻璃,置於半萌處。通常一個月左右即可發彗,2-3個月後,又可長出真葉,孢子體,具有3-4片葉時,可移植於盆士中養護。

    在生長季節必須保持一定的濕度,尤其是夏季必須早晚向葉面噴霧數次,適當通風,置於蔭處,切勿讓其在舊光下曝曬。冬季室溫必須保持在10-15℃左右,適當噴以防植株乾燥而造成葉片卷邊,焦枯。澆水要適量,夏季要向盆花的四周水,以降低空氣溫度,增加濕度,為盆花營造一個安全度夏小環境。一般每隔15天左右施一稀薄的有機液肥或複合肥料,每月可向葉施一硫酸亞鐵溶液。每年可於春季剪除大部分或全部日的孢子葉,促其根部生長,此花草無需精心養護,管理粗放,只要不缺水,生長很好。

    該種植物的根狀莖在許多地區作“骨碎補”用,補腎堅骨,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腰膝酸痛。

  4. 2024年9月17日 · 別名:觀音橋、爬岩、骨碎補、槲蕨<中国植物志:Drynaria roosii Nakaike產地:中國大陸、泰國、中南半島,台灣中部及北部中、低海拔地區可見。 台灣原生種。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9年8月8日 · 槲蕨在春天是生長營養葉的季節,約莫二月開始,會發現莖塊冒出翠綠色的披針形葉片,春天除了是大多數植物生長的季節之外,我猜也是因為春天有綿綿不斷的春雨,正是收集水分的好時機,恰如《莊子.外物》寫的「春雨日時,草木怒生。 」大地萬物都甦醒了,槲蕨也不例外。 夏天,是槲蕨的休眠期,翠綠的營養葉會開始轉變成顏色較深的褐色,然後停止生長,直到秋天,也就是約莫九月開始,槲蕨才會開始活動,只是這次從莖塊長出來的不再是營養葉,而是抽長的嫩芽,這個嫩芽會逐漸展開,呈現羽毛狀的模樣,若葉片成熟,則會在背面冒出整齊又立體的孢子囊群,這便是孢子葉了,至於為什麼會選在秋季生長孢子葉呢? 我猜是因為秋季風大,利於孢子被風吹散到各處進行繁殖,當然這都只是自己的不專業臆測。 那麼冬天呢?

  7. 中華槲蕨,Drynari sinica,水龍骨目槲蕨科槲蕨屬植物。 生於高山地帶的石上或樹上。 分佈青海、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