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佛教關於死亡的說法: 死亡是生命中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死亡是心靈與世隔絕的時候 身體 去另一種生活 接受和意識到死亡的兩個原因 死亡時積極心態的重要性 有可能擺脫死亡和重生
thubtenchodron.org/zh-TW/2020/04/buddhist-view-death/
其他人也問了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佛教修持者如何記著死亡和無常?
死亡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嗎?
死亡是什麼?
死亡來到時,應該如何自知?
如何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
2010年6月21日 ·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 脫離肉體後的靈魂,就多數體驗者表示,是不具形態,僅具視點而已。 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歲時,因脊椎受傷併發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為其脫體經驗:「我感覺頭很暈,背部似被蜘蛛網纏住且欲將我拉進地底般,雖極力抵抗,卻力不從心。 此時,我感到自己突然從肉體中掙脫,只剩下如氣體般的心。 家人及醫師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對躺在病床上的我說話,說話內容我在旁聽得一清二楚。 就醫學上而言,小堤先生已瀕臨死亡,眾人認為其已回天乏術,故在病床邊討論善後事宜。 小堤先生聽了,心想:(別開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這裡嗎? )回復意識後,告訴家人方才他們的一舉一動,證實所見確非幻象。
2012年9月24日 ·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雲大師 2012/09/24. 禪門有云:「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生死是眾生最大的煩惱,也是輪迴的根本,更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佔了一半。 佛法教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消極的的看法,透過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以下分別敘述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寶貴.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業識的因緣和合而來。 在《修行道地經》中,詳述有胎兒的發育過程及處於母體時的種種苦處,然而《雜阿含經》則以「盲龜浮木」來形容人身的難求難得,是以人間佛教的主張是鼓勵將為人母者及其家庭,應以健全的身心作好準備,珍惜並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1.孕婦飲食要正常,食用營養豐富的食品,須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針對死亡和臨終的佛教建言 — Study Buddhism. 我們都將面對死亡,所以不該忽視它。 對死亡抱持務實態度,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加充實有意義。 與其恐懼臨終之時,我們其實可以含笑而逝,因為我們已經充分利用此生了。 內容概觀. 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對死亡有一個現實的態度. 死亡之際要做什麼. 如何幫助那些正在死亡的人. 結語. 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多年來我們身體發生了變化。 總而言之,即便是靈修和禪修也無法阻止這些發生。 我們並非長生不老,我們總是在變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這正是自然的一部分。 時間總是在前進;沒有什麼力量能夠加以阻止。 因此,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合理地利用了時間。 我們拿時間給別人製造了更多的麻煩,這最終又使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感到不快樂?
2022年12月31日 · 佛法將死亡區分成三種:一、壽盡而死:不管人活得多長壽,只要由業報所感的壽命完結,人就必然會死亡,這是壽終正寢的死亡。 二、福盡而死:福報竭盡後的死亡,有些人之所以死亡,並不是由於年紀老邁,而是因為他缺乏生活所需,譬如說沒食物吃、沒 ...
2010年9月27日 · 聖嚴法師《生與死的尊嚴》.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 因為生存和死亡,是沒有辦法分割的;出生時,就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 因此,生存並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淒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 ...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一)死亡的三種層次 以禪修者的立場來看,死亡可以分三個層次或三種態度: 1. 隨業生死 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 生夢死。 2.
2020年8月14日 · 為自己的死亡作好準備──略論玄奘法師臨終的修持方法. 如何為自己的死亡作好準備呢?. 辦法之一就是參考歷代高僧大德的一生行事,特別是他們的臨終經驗——如何面對自身的死亡?. 他們在臨終時生起怎樣的反應?. 說過些甚麼話?. 採取過怎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