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什麼是粟粒疹? 粟粒疹是一種良性的皮膚異常,外觀表現為1~2mm的黃色或白色小顆粒,有點類似白頭粉刺,不會癢也不會痛。 通常長在額頭、臉頰和鼻子,嬰兒的粟粒疹還可能出現在頸部、腋下等皮膚皺摺處。 嬰兒的粟粒疹成因多是由於汗腺尚未發達導致,在出生2~3個月間會反覆出現,但大多會自行消退。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12月22日 · 粟粒疹是什麼?. 由於剛出生的新生兒汗腺尚未發育完成,有40%的新生兒會在剛出生後的數週內出現粟粒疹,是一種常見於鼻頭、臉頰、額頭、頸部、胸前…等處的乳白色點狀非惡性小丘疹。.

  3. 粟粒疹是什麼?. 如何處理粟粒疹?. 粟粒疹 就是粟粒腫,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 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小小的白色米粒,不痛也不癢。. 通常它們藏在臉部肌膚裡,有時候會在額頭、臉頰和鼻子出現。. 成因是由於角質積聚在肌膚表層下形成的,尤其發生在嬰兒 ...

    • 蒙古斑。蒙古斑是東方人很常見的良性色素斑,通常出現在背後腰部與屁股處,呈現藍黑色的斑塊。這是因為黑色素細胞在表皮層堆積所致。蒙古斑通常在7~ 8歲前消失。
    • 生理性脫皮。小嬰兒在出院後皮膚常會呈現皺巴巴的情況,甚至更嚴重者出現脫皮。這些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會自行改善。必要時可給予嬰兒油及乳液使用。
    • 嬰兒粟粒疹。剛出生的小嬰兒常常在臉上看到許多 1 ~ 2mm 白白淡淡的丘疹,通常在前額、鼻子或臉頰處出現。造成的原因可能和皮脂腺增生及角質代謝異常有關係,不需要擠壓,通常1~ 2個月左右會消失。
    • 新生兒毒性紅斑。毒性紅斑是很常見的新生兒皮膚表現,在軀幹出現許多散在性的紅疹或水泡。為新生兒的良性反應。在3~4天大開始出現,數天內會消失。
    • 異位性皮膚炎
    • 毒性紅斑
    • 粟粒疹

    在健兒門診,常常有家長抱著長疹子的新生兒前來就診,擔心孩子是否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新手父母輕鬆育兒沒煩惱》一書的作者許登欽醫師認為,其實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寶寶大多在3個月大之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家長往往都擔心得太早了。 紅疹外觀 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一開始會先從臉頰、下巴、耳前、髮際…等位置出現嬰兒濕疹,會有一些紅紅的斑塊,伴隨些許滲出液,接著皮膚變得粗糙、脫屑,慢慢地連脖子、胸前、肘膝踝關節也會有紅紅的發炎及粗粗的皮屑。 國泰醫院小兒科沈仲敏醫師指出,和一般新生兒出生時常有的小紅疹不同的地方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外觀比較不是一粒一粒的紅疹,而是整片摸起來粗糙的區塊,嚴重時孩子手肘彎曲的內側、膝蓋後方、小腿、手臂摸起來都會粗粗、乾乾的,此時就要懷疑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在作祟! 延伸閱讀:寶寶臉上常...

    小寶寶臉上其實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疹子,每一種都各有特色。沈仲敏醫師指出,若是在剛出生1〜2個禮拜的嬰兒身上發現疹子,最常見的就是毒性紅斑。 紅疹外觀 許登欽醫師表示,毒性紅斑的特徵是皮膚上有不規則、紅紅的斑塊,中央有大小約1〜2mm、黃黃的小水泡,大部份出現在胸部、腹部,少部份出現在臉上或四肢。 形成原因 毒性紅斑的形成,目前原因仍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並非身體裡真的有什麼毒素,許登欽醫師指出,把這些水泡內的液體放在顯微鏡下看,裡面都是嗜伊紅性白血球,推測可能是寶寶出生後接觸到外界環境(如:包巾、床舖、大人的手…等)的一個適應過程。 紅疹特性 沈仲敏醫師表示,毒性紅斑並非感染所造成,不痛也不癢,大部分在1〜2個星期後就會消失。 治療與照顧 不需要任何治療或處理。 延伸閱讀:嬰兒玫瑰疹,會傳染...

    粟粒疹是由於新陳代謝作用不良而形成的角質層增生,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疹子,也稱為「熱疹」。 紅疹外觀 一些小小紅紅的疹子。許登欽醫師指出,臨床上根據汗腺阻塞的位置可以有3種不同的皮膚外觀型態: 1. 當汗腺阻塞在皮膚表淺位置:可以看到一顆顆亮晶晶清澈的小水泡佈滿在寶寶的額頭上,要是不小心弄破,還會有一滴滴汗珠流出來 2. 當汗腺阻塞在表皮層內:寶寶的皮膚會有紅紅的、一粒粒的小丘疹,像是「痱子」,雖然不會癢,卻會很刺痛。 3. 當汗腺阻塞在更深的真皮層:外觀看起來像白色的丘疹,也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新生兒生下來,鼻子上一點一點類似白頭粉刺的疹子。 形成原因 粟粒疹是由於汗腺出口阻塞而產生,常見的情況是給寶寶穿得太悶、太熱時,就容易長出這種紅疹。 紅疹特性 因為汗腺出口阻塞而長出來的粟粒疹,如何與...

  4. 2008年7月12日 · 粟粒腫的成因、形態與治療台大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粟粒腫」(milia)是一種好發於臉上的膚色小丘疹,可分為原發性(自動產生,而不是別的疾病所引發)與續發性(由別的疾病誘發)兩種成因。

  5. 深粟粒疹(深汗疹)、膿性粟粒疹(膿性汗疹):此種熱疹較為嚴重,還會讓孩子覺得刺癢,嚴重者還可能會有皮膚感染的風險,需要盡快就醫。 家人該如何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