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八德
- ㄅㄚ ㄉㄜˊ
- 釋義:
- 1.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2.地名。隸屬於桃園市。清朝時稱為「八塊厝」,後改稱為「八塊」,民國二十五年改名為「八德」。
- Yahoo奇摩字典
- 1. Bade or Pate city in Taoyuan county 桃園縣
- 2. 桃园县[Tao2 yuan2 xian4], north Taiwan
Powered by CEDict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
- 字詞:八德,注音:ㄅㄚ ㄉㄜˊ,釋義:1.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
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992&word=八德
其他人也問了
什麼是新八德?
八德區是什麼?
四維八德是什麼?
八德中的「忠」字有何意義?
五倫八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的意思是什麼?
2018年9月25日 · 八德:中國封建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於待人,善於待人,不雞腸小肚,不妒賢嫉能。
- 概觀
- 介紹
- 清末民初
- 當代社會
- 道德規範
- 八德教育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倫關係,已經不僅需要縱向倫理的“孝”,更需要調整橫向倫理的“悌”,有了縱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橫向的“兄友弟恭”,建構一個縱橫交錯的家庭倫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實現“家和萬事興”。“家”是“國”的細胞,只要這個細胞健康而充滿生機,整個社會、國家就有可能祥和穩定、發展繁榮,“家固而國寧”。故宋代從“家”與“國”的辯證關係上,突出“孝悌”,並將其置於“忠信”的前面,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創造。這“八德”是宋代對中華道德的新建構,是對中華道德的新發展,它一直影響到明清,以致影響到朝鮮、韓國等東亞各國。
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對於中國弱勢文化的衝擊,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都認為,道德是中國之長項,只要推陳出新,就能夠建構中國的新道德。梁啓超等維新派,試圖以"孝、悌、忠、信"這"四德"為基礎,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華,建構中國新道德。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傑作。這"八德",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中國在宋代以前,沒有"亡國"意識,只要"家固"便可"國寧",故有"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到了近現代,西方列強是要吞掉一個個的"國",淪為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在血和淚中領悟了"國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國人民的"國家觀念"、"愛國意識"不斷強化。孫中山立足中國、面對世界,順乎歷史潮流,將"忠",也就是將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放在首位,建構"以國為本"的中華倫理道德觀,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華道德發展的歷程表明,以孟子"五倫"為標誌,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千年之後,宋代以"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又過近千年,清末民初,孫中山以新"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國為本"的倫理道德觀。"三個為本"分別成為不同時期道德教化的著重點,反映了不同時代對道德發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歷史的產物,又推動歷史的不斷進步。
而今,中國又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相繼提出"三個主義"和"三德",即團隊精神、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進而又鮮明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人"、"家"、"國",這"三個為本"在當代的辯證統一,必將反映當今人際關係的新倫理、新道德,並做出新概括,從而建構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動中華道德有新發展。
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歷史時期自身內涵的豐富與發展。一些恆久不變的道德規範,是由人類社會生活長久不變的內容決定的,即使這些似乎"千古不變"、相對穩定的道德規範,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自己的內涵。因此,每個歷史時代的中國人,都有繼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責任,又有"推陳出新"發展中華道德的義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八德的故事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後來網友“重任在肩”通過自己的經歷重新定義了“八德”,其中的內容分別是:容忍、謙遜、真摯、歡愉、善良、涵養、堅持和決絕。從個人修養到處事的成功法則都作出了一一闡述。並在他的部落格里詳細講述了每一個品德誕生的故事。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公民道德規範的面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新發展,也是對中華美德的新承接。"愛國守法"中的"愛",是一種"情感",這種"愛"的情感來源於"親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親情"愛"的基礎上,才逐步形成:愛人、愛地、愛天,愛己、愛群,愛家、愛國、愛天下。從個體道德品質形成來看,講"愛"必先講"孝"。
"明禮誠信"中涉及到中華美德的三個"德目","禮"、"誠"、"信"。 突出誠信,是公民道德規範體系的時代特色。誠信建設,要從開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資源當中,去尋求智慧。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礎,誠者,天之道;思誠,人之道。誠,是真實無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間之常道。信,是重諾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誠信之道,是求真務實之道,是人、集體與國家尊嚴的體現,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黃金律。要極大地提升公民對誠信品德的認同度,要建立維護與建設誠信的相關制度,以營造當代中國誠信之道。正是因為誠信如此重要,黨和政府才明確提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誠信為重點。
"團結友善"體現了中華美德的"寬"與"恕"。這是"多元"社會與國際環境所需要。
"勤儉自強",體現了"勤"、"儉"、"廉"與"恥"四種美德。因為"勤以養廉","儉以養德","知恥近乎勇"。"恥"是個人的"臉",是人的尊嚴,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無恥,何談自尊、自強。
"敬業奉獻",體現了"忠"與"義"。"忠"的本質是"責任",盡職盡責,忠於職守。"責任",是"敬業"靈魂。"義"是追求、是氣節、是利他,奉獻是"重義輕利","見義勇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上述解釋若能成立,那末"20個字"公民道德規範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勤、儉、寬、恕”等,中華美德中的12個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國家頒布的"20個字"公民道德規範,是中國人用了50餘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歷史代價,經歷了反覆探索的歷程,終於形成的基本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規範"新體系。
2015年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政協委員張其成提交“關於推進青少年‘八德’教育的提案”。在3月7日上午的全國政協教育界聯組討論會上,14位發言的委員中,有3位的發言都是與傳統文化教育有關。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但目前的現狀是青少年對傳統文化認同感降低,去中國化嚴重。
張其成呼籲,應該將傳統文化中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納入國學教育體系,貫穿中國小、大學,乃至終身教育,按照不同層級設計語文課本,增加古文在語文課本中比重。發言中,他特別拿出一本台灣出版教材。這本名為《中國文化基礎教材》由中華書局出版,已有60多年歷史,其中包含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中華傳統經典篇章,至今仍是台灣高中生的必讀教材。
四維八德. “四維八德”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 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貴族等級制的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 ...
宋代 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 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 農業 經濟 的 ...
四維八德是中华民族傳統美德。其中「四維」出於相傳是齊國 管仲所作的《管子》一書,該書把禮、義、廉、耻稱為國之「四維」。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 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當時稱
名詞解釋:. 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固有道德;四維指的是禮、義、廉、恥;八德是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管子.牧民篇〕是最早提出四維重要性的經典,其中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ㄅㄚ. ㄉㄜ. 漢語拼音: bā dé. 解釋: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美德。 【例】四維八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八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ㄅㄚ. ㄉㄜ. 漢語拼音: bā dé. 解釋: 1.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德。 2.地名。 隸屬於桃園市。 清朝時稱為「八塊厝」,後改稱為「八塊」,民國二十五年改名為「八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八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