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嬉皮(英語: hippie, hippy )是指與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所相關的一個年輕人群體,最初是指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興起,後來散播到世界各地的青年運動 [1]。

  2. 2017年10月10日 · 回顧60年代,講求自由解放的嬉皮精神崛起, 1966年左右,一群留著披頭長髮、身穿印染衣服的青年,聚集在舊金山的北灘,也造就了所謂最初的BoHo風格,這群年輕人也被稱作為嬉皮 Hippie,一直到70年代,嬉皮 Hippie的服裝又增添了色彩斑斕的豐富元素 ...

  3. 嬉皮士 (英語: hippie, hippy)是指与 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 所相关的一个年轻人群体,最初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后来散播到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 [1]。 “hippie”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hipster”(嬉普士),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 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民族主义和 越南战争 的反对,嬉皮士们提倡宗教和文化多样性,批评西方国家 中层阶级 的价值观。 在他们当中流行东方哲学和亚洲精神观念,通过聆听迷幻音乐,拥抱性革命,使用大麻和迷幻药等药物来探索意识状态的改变 [2][3]。 “嬉皮士”一词是由《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 赫柏·凯恩 所普及的 [4]。

    • 1960 Free Love
    • 1966 / 10 Love Pageant
    • 1967 / 02 Flower Children
    • 1967 / 05 《San Francisco》
    • 1967 / 06 Monterey Pop Festival
    • 1967 / 10 Dead Hippie
    • 1969 / 08 The 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

    在美國 1960 年代成長的世代,對「性」與他們的父母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藥物如大麻、迷幻藥和古柯鹼和酒精解放了他們過去所承受的壓抑, 而「性」也只不過是另一種壓抑的解放。 同性戀的男人和女人們也在美國每個城市一個接著一個的出櫃。 這樣的群體生活促成了短暫的肉體關係以及多性實驗, 「性自由聯盟團體」(Sexual Freedom League)這類團體的出現, 宣傳他們正在進行的狂歡活動,連在公共場所禁止從事性行為的法條都被遺忘了。 在公園、在音樂節、在任何地方! 這幾乎任何嬉皮的集會都是為了讓新的「夫妻」在通常是眾目睽睽的狀態下「開機」。 Free Love意味著你可以沒有內疚的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愛任何人。 所以那個時代最有名的口號是「做愛不作戰」。 不過最重大的單一事件還是女人和家...

    1966 年 10 月, 嬉皮在金門公園中舉行了「愛的遊行 Love Pageant」,抗議 LSD 成為非法藥物, 他們認為 LSD 是讓人們可以更認識自我,並且可以讓人去冥想、創造和表達藝術。 LSD 成為他們追求心靈解放的工具, 甚至產生新的音樂、舞廳燈光、美術風格,新的文學風格和新的生活態度。 1967 年夏季, 十萬青年湧入舊金山 Haight-Ashbury 街口, 他們擊琴吟詩、喝酒狂歡,他們高喊「愛與和平、不要戰爭」。 這場史無前例的青年世代大聚集,同時也是一場實驗意味濃厚的次文化社會運動, 強調自我意識、主張社群分享、重視環保自然、對性愛採自由開放態度, 撼動了舊時代的主流價值觀,這場以舊金山為震央的大地震殘響迴盪至今餘波猶存, 人們給他一個名字—嬉皮革命(Hippie R...

    1967 年 2 月, 參加反越戰示威運動的遊行者,就是花兒的意象的源頭, 送給五角大廈外守衛的武裝警察一朵花兒, 花童們在衣服上繡上花朵或以鮮明的色彩, 在頭上戴花送花給每一個人,來傳達花這個符號所象徵的寓意。 ⇧《Flower Power》(Bernie Boston, 1967, Pulitzer”s Prize nominated) 入圍普立茲獎 「Flower Children」跟「Hippie」幾乎是同義詞, 指的就是 1967 年夏天進駐舊金山滿懷理想主義的那群年輕人。 身上配戴花的主題、給路人贈花是「花童」的慣有作風, 花兒象徵宇宙歸屬、愛與和平。 當時媒體採用了「Flower」這個字眼廣泛地指稱所有嬉皮相關的事物, Allen Ginsberg (垮掉一代詩人)的作品中曾提...

    1967 年 5 月, John Phillips (The Mamas & The Papas 成員)為他的朋友 Scott McKenzie, 寫了《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一曲, 發行後馬上造成轟動, 這也順勢為「蒙特利音樂節 Monterey Pop Festival」(John Phillips 是主辦人之一), 做了最好最有效的宣傳。 ⇧The Mamas & The Papas 1965 年美國紐約合唱團 ⇧Scott McKenzie《San Francisco》專輯封面 Scott McKenzie《San Francisco》歌中寫道: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

    1967 年 6 月, 加州蒙特利露天廣場舉辦了蒙特利音樂節(Monterey Pop Festival), 「史上第一場戶外大型搖滾音樂」, 嬉皮文化和搖滾開始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 可說為愛之夏(Summer of Love)樂章奏出最動人的序曲, 促使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來到舊金山,圓他們的嬉皮夢。 1967 年 7 月, ⇧披頭四專輯「Sgt. Pepper Lonely Heart Club’s Band」登上冠軍。 ⇧時代雜誌以「嬉皮:一種次文化的哲學」做為封面故事。 之後的 Fantasy Fair、Magic Mountain Music Festival…到 1969 年的 Woodstock, 音樂祭成了 60 年代一去不返的神話,而場景是泥巴、酒精、藥物和搖滾樂。 真正的狂...

    1967 年 10 月, 掘地者(Diggers)舉辦了一場「嬉皮之死」遊行, 舉行了一場假的喪禮,埋葬雕像象徵嬉皮統治時代結束。 他們抬著棺材吶喊著: 主辦人Mary Kasper說: 這場活動之後許多加入不久的花童在秋天返回家園回到大學上課, 帶著新的造型、新的觀念、新的行為模式,並將之介紹給主流世界的「大人」們。 一個夏天,可以發生很多事;一群孩子,可以改變全世界。 現在有哪個大人,可以跟我說他沒聽過搖滾樂? 有哪個主流的商業藝術,不帶有任何搖滾樂的元素? 在花孩子的世界裡,搖滾樂就是一切,他們一心想逃離大人世界, 當他們返家時卻帶回搖滾樂,顛覆了世界的整個樣貌。 嬉皮巔峰的 1967 年過去了,人們紛紛離開海特區,樂手們飛上枝頭, 而嬉皮文化的幾個活躍推手有人去了紐約,有人去了農田繼...

    兩年後,所有火種聚集到 1969 年東岸的 Woodstock, 在這裡一場三天三夜的演唱會成為 60 年代愛與和平精神最盛大的火焰。 但如同在舊金山愛之夏的高潮後接續著死亡,Woodstock 嬉皮精神的猛烈燃燒之後, 是揮之不去的濃烈黑煙,讓嬉皮的繽紛面貌變成深沈的黑暗髒亂。 因為就在這個夏天,吸引許多嬉皮跟隨、並住過海特區的邪派曼森家族,犯下數起嚴重兇殺案。 ⇧The Rolling Stones 滾石樂團 1962 年英國倫敦樂團 1967 年 12 月,在加州阿特蒙的一場滾石樂團演唱會上,一人在騷動中被保全刺死。 嬉皮文化本來最反對的暴力成為他們自身最諷刺的墓誌銘。 ⇧1970 年 9 月, 吉他之神 Jimi Hendrix 猝死。 ⇧1970 年 10 月, 嬉皮之后 Jani...

  4.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 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摇滚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或非主流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

  5. 2018年6月20日 · 上世纪60年代的许多嬉皮士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较为保守——给他们的面包车配上电视就是一个标志。 芝加哥当代美术馆 (MC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正在举办的艺术展《无尽之夏》 (名字来自1966年的同名电影Endless Summer),进一步使那一时期艺术运动的历史叙事复杂化,该电影聚焦一场名为“加州极简主义”(California...

  6. 嬉皮士 (英語: hippie, hippy)是指与 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 所相关的一个年轻人群体,最初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后来散播到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 [1]。. “hippie”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hipster”(嬉普士),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 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