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坤松、林昭儀、黃正耀、張先霖,1999 :由 921 集集大地震之結構物強震實測紀錄探討大樓高層震度的放大效應,集集大地震特輯,55-60 頁。 坤松、陳宏昌, 1993 :中央氣象局自由場強地動觀測網之儀器安裝進度與運作維護問題,臺灣地區強地動觀測計畫研討會, 54-55 頁。

  2.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提供即時地震資訊、海嘯警報、地震防護知識等服務,讓您掌握地震動態,做好防災準備。

  3. 茲選擇介紹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 ※測地法 (geodesic method): 根據過去許多紀錄,在大地震發生前後,震央附近的地殼大都有傾斜、變形、地裂等現象,因此長期監測地殼變動情形並研判地震前兆現象,是有助於地震預測之研究。 例如1964(民國53)年日本新潟地區發生地震前有地盤下沈現象,因當地經常從事測量調查工作,故發現地震發生之前確有前兆現象可尋。 此外,地殼發生變動的面積會隨地震規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說地殼發生異常變動的範圍越廣,可能發生地震的規模也越大。 ※井水含氡量的變化: 1966(民國55)年,前蘇聯的科學家發現在加爾姆地區的水井中,地下水裡氡(Radon)氣濃度有異常變化,因而在地震之前成功預測了塔什干地震的發生。

  4. 欲了解地震的地層破裂型態,大多透過震源機制參數判斷震源屬於哪一類的斷層,再配合震源所在位置,則可進一步推論已知之斷層是否有活動跡象。 地震發生時,在震源地區的破裂過程是以錯動方式進行,可將三維空間中可以分成四個區域,二個的壓縮區和拉張區。 在震源機制解中,參數主要是由走向角 (strike)、傾角 (dip)與滑動角 (rake)三個數值組成,其中一個平面為破裂面,另一個為輔助面。 一般以下半球等面積投影,將三維空間的資訊投影在圓上,斷層面與輔助面投影成弧線,將壓縮區與拉張區分開,我們能透過震源機制解了解斷層類型與斷層在地震時的錯動情形,如下圖所示。 上一筆 下一筆 百問首頁.

  5. scweb.cwb.gov.tw › earthquake › Page地震中心

    地震中心. 欲了解地震的地層破裂型態,大多透過震源機制參數判斷震源屬於哪一類的斷層,再配合震源所在位置,則可進一步推論已知之斷層是否有活動跡象。 地震發生時,在震源地區的破裂過程是以錯動方式進行,可將三維空間中可以分成四個區域,二個的壓縮區和拉張區。 在震源機制解中,參數主要是由走向角 (strike)、傾角 (dip)與滑動角 (rake)三個數值組成,其中一個平面為破裂面,另一個為輔助面。 一般以下半球等面積投影,將三維空間的資訊投影在圓上,斷層面與輔助面投影成弧線,將壓縮區與拉張區分開,我們能透過震源機制解了解斷層類型與斷層在地震時的錯動情形,如下圖所示。

  6. 20周年專刊. 地球物理資料分析與應用. 一、地震前兆觀測彙整. 地層錯動引發地震,錯動前地層會受壓擠甚或形變,這些現象是地震前兆最主要的來源。 而前兆現象也可能反應在地震活動、地下水、地殼形變、地磁、重力…等不同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學觀測資料上,端視區域地質構造及組成之物質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因此地震前兆現象的觀測,宜有完整的歷史相關資料分析做為基礎,找出最可能的地震前兆呈現方式,用以做為重點式之觀測。 但一般而言,在可能有前兆現象地區做深入探討時發現,前兆呈現方式非常複雜且未必有重複性,因此儘可能全面性或綜合性的進行相關現象之觀測,為不得已之必要措施,如果能綜觀所有觀測資料進行交互比對,亦將有助於經驗及成果之累積。 下列為本節之重點: (一)臺灣地震背景活動分析及地震活動監測及分析。

  7.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中央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蕭乃祺 林祖慰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台灣東部海域電纜觀測系統的建置是台灣陸上地震及海嘯監測網外延伸的第一步,其建立的成效有助於評估未來進一步利用電纜作為觀測系統的益效。 由於台灣的地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發生在台灣的海域,現有台灣島上的地震站作為海域的地震觀測顯然能力不足,借重國外經驗建設海底電纜觀測系統可以彌補陸上觀測站的不足,以達成地震及海嘯等自然災害的海陸完整觀測網建置。 其結果可以作為有效的地震及海嘯預警。 然而台灣東部海域海底觀測系統建置必須有系統建置步驟和有效的諮詢,才能成功建置作為有效近距離獲得較正確的海域地震訊息,提供即時的預警效果,減少地震及海嘯等自然災害對我國經濟建設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