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卑南文化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幾乎都是用石頭做的,而且大多是史前時代常見的石器類型。 其中用來舂打穀物去除外殼或捶搗食物的石杵工具中,有少數如同男性陽具的形狀,極為特殊,這種模仿男性陽具形狀製成的器物常在史前遺址中出現,如陜西寶雞西郊福臨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石祖」(石製陽具模型),另亦見於現生的原住民族群,如在臺灣原住民鄒族族群中曾出現過的Hiae’iza木雕(浦忠成,2007)。
beta.nmp.gov.tw/enews/no166/page_02.html
其他人也問了
卑南遺址家屋後面的砌石圈有什麼用途?
卑南文化是什麼?
卑南遺址的文化內涵為何?
特色. 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的代表,其中距今3,500至2,300年前的卑南文化最為興盛。 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格局最清楚的史前聚落中最大的一個。 現況. 遺址部分區域因興建台東火車站與台鐵而受到破壞,但仍有相當大區域保存未受破壞之文化層,其中約30公頃範圍現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其他區域大多是做為農地使用的私人土地。 - 出土遺物 -. 查看更多.
卑南文化 是 台灣東部 新石器時代 中期至晚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3500前至2300年前 [1],並以 臺東縣 臺東市 國定卑南考古遺址 為命名及代表性遺址。 分布範圍. [編輯] 主要以臺東縣境之緩坡及 臺地 為分布區域,往北可延伸至 花蓮縣 馬太鞍溪 以南之 縱谷 、 秀姑巒溪 以南之海岸區域 [2]。 遺址包含臺東縣卑南遺址、老番社遺址 [3] 、紅葉遺址 [4] 、 鯉魚山遺址 、上里遺址 [5][6] 、花蓮縣 公埔遺址 [7] 、富世遺址 [8] (其下層文化為卑南文化與 麒麟文化 的混合文化相)等。 文化內涵. [編輯] 卑南文化的遺址範圍較臺灣多數史前文化遺址為大,像卑南遺址廣義的範圍約可達100公頃(100萬平方公尺) [9][10]。
出土的農具有大量的石鐮、石刀、石杵,以及狩獵用的矛和簇。 陶器以夾砂素面紅陶為主,陪葬的陶罐具豎把,另有陶壺、陶杯和陶紡輪(圖8) 。
2009年9月9日 · 台灣考古學者認為,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左右,東海岸的繩紋紅陶文化發展成三個地方型 : 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其中卑南文化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約在2800B.P.至3400B.P.其主要分佈於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
石杵分柄部與用部之兩部分,以竹子和藤皮連接,本件是石杵的用部。 係千枚岩石材製成長條棒狀,為由兩端粗細不同的圓柱體構成。 較短細的把部,頂端圓弧轉。
卑南文化. 主要分佈於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 重要遺址有卑南、掃叭、富山、漁場、漁場南、東河Ⅰ、東河Ⅲ等。. 出土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也更重要了。. 至於海岸地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