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南音,原稱絃管,亦稱南管、南乐、南曲、郎君樂等 [3],是一個絲竹樂種 [4],發源於古代泉州 [5],在臺灣相當盛行。 弦管保存了漢魏以來遺風 [ 6 ] ,其合奏編制上溯漢代,樂器型制、演奏範式、樂曲結構等,又與唐宋大曲關係密切 [ 7 ] 。

  2. 南管,原稱 絃管,亦稱 南音 、 南樂 、 南曲 、 郎君樂 等 [3],是一個絲竹樂種 [4],發源於古代 泉州 [5],在 臺灣 相當盛行。 南管保存了漢魏以來遺風 [6],其合奏編制上溯漢代,樂器型制、演奏範式、樂曲結構等,又與唐宋大曲關係密切 [7]。 因風格高雅深邃 [8][9],素有千載清音之譽 [10]。 南管與 智化寺 京音樂等 [11],同列為現存最古老的樂種 [12];在臺灣,與具有北方特色的 北管 相對 [13]。 南管體現了古代雅樂的審美思想 [14]。 在南管 合奏 中,樂器各司其職,以多層的陰陽結構 [15],相輔相續 [16]。 各樂器之音皆細緻可辨,無相奪倫 [17]。 典型的編制為琵琶、三絃、洞簫、二絃、拍 (板),合稱 上四管 [18]。

  3. 2022/02/13《秋月明》李冠儒獨奏音樂會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南海劇場

  4. 南管音樂美學,具有中國文人與道家的審美觀,音樂從「禮」出,「五行」與「陰陽」的觀念,在「合樂」中顯現,如上四管的配置,簫(1)、二絃(2)、三絃(3)、琵琶(4)、拍(5),以順時鐘方向為坐序,琵琶與三絃的顆粒狀音響為「陽剛」,簫與二絃

  5. 【#南管】原稱絃管,於各地又有南音、南樂、五音、郎君樂、御前清曲、御前清音、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等別稱,是歷史悠久的絲竹音樂,以泉州一帶為發源地,流傳於現今的閩南語系地區,傳承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 與智化寺京音樂等,為現存最古老的幾個合奏樂種。 在臺灣,與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對。 南管以五人之間的合奏為主,五樣樂器各有...

  6. 南管,在臺灣是相對於北管的特稱;另外因為起源於福建泉州,又稱泉州南音,或稱南曲、郎君唱、郎君樂。 南管在臺灣鄭氏時期與清治時期的紀錄材料很少,最早的相關文獻,可見十七世紀末的郁永河《裨海記遊》〈臺灣竹枝詞〉第十一首:「肩披鬢髮耳垂璫,粉面紅唇似女郎;馬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 」另註:「…閩以漳泉二郡為下南,下南腔亦閩中聲律之一種也。 」形容他在臺灣見到當地人民在媽祖廟前表演梨園戲酬謝神明,並以南管音樂唱奏的景象。

  7. 從唐、宋一直傳唱到今天的南管音樂,古雅而神祕.....

  8. themefile.culture.tw › file › 2018/08/15南管音樂之美

    南管是一種流行於中國閩南地區歷史悠久的民間音樂。 它起於何時?由於 書籍沒有正式記載,我們無法提出明確的答案。 根據有關記載,南管成熟並發展 於泉州,再向閩南地區擴散。 泉州的歷史文化起源很早,西晉永嘉之亂(西元311年),中原人士避亂,輾轉遷徙到福建南部的泉州;唐初與唐末(西元七至十世紀)先後又有兩批中原人士移民福建南部;宋代又有大批皇室人員及軍民進入閩南:這些不同時期的移民自然把他們的語言、音樂等文化帶來泉州。 中原古代音樂的名稱、形式──如漢代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的遺風,唐代大曲滾遍的名稱與演奏形式,琵琶橫抱等,都保存在南管音樂中。 泉州在唐朝中期以後漸漸繁榮,南宋、元代是中國對外海上交通的樞紐,也 是世界有名的大商港。

  9. 南管音樂的調性、音階結構,包括「五空管」、「四空管」、「倍士管」、「五六四ㄨ管」四種。

  10. 地址:11529 台北市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史語所研究大樓五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