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0月4日 · 通過電視台和小學的建設,可以很好地構建出自我和他者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認同。而今在台灣,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青年願意回到家鄉,回到部落 ...

    • 文化復振?復振「誰」的文化?
    • 現當代的危機:法治、山林與獵人
    • 一起思考「重返」的實踐

    文化是什麼?又或者,這一代的青年對於文化的認知是什麼?我的阿公很會打獵,我阿嬤留下的手織布是傳家之寶,我的阿姨可以去溪邊繞一圈帶回各種草藥。長輩們看見的一草一木,都是隨手可得的工具、食物,他們簡直跟大自然就是一體。那我自己呢?這些文化,真的跟我們有關係嗎? 於是,開始有人捲起袖子下田復育小米,有人針對家屋工法進行研究,有人探詢舊部落尋根之旅,有人探究狩獵行為,這都是「物質」上的復振。更珍貴的是,有些人開始明白,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為了幫助自己找回身為原住民族的認同。但是全台灣50餘萬的原住民人口,扣除老幼,被這個社會主流價值觀綁架的年輕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實踐上述的這些?而扣除成果報告、空間展覽,能真正找回原住民面貌回應當代社會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小米回來了,部落豐富了,老人家起舞了...

    狩獵文化與野生動物的平衡、山林全面開放和傳統領域的衝突,以及老生常談的開發建設剝奪傳統土地使用權,從伐木到現在的綠能,部落的文化一次又一次倒在國家政策面前。許多原住民人權組織、各方面的菁英領袖,試圖用國家聽得懂的遊戲規則,去述說原住民應有的權利,但在2021年針對原住民狩獵案件的大法官釋字第803號解釋,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及精神意識再次倒在了國家的解釋之中。 要與國家力量抗衡,我們的勝算微乎其微。如果真的一直去看見這個國家對待我們的不公平,那我們真的很有可能進入第二次的迴圈:在他們的遊戲規則裡掙扎,最後迎來部落主體的支離破碎、文化的消逝殆盡。因為我們一直在鑽研這個國家,而不是回到部落裡去跟族人用母語談天說地,從中了解千百年來的遷徙故事,挖掘文化背後所真正闡述的精神意涵。 在以前,狩獵文化扣合...

    或許我看見的部落還不夠多,但我認為,回部落、回家這件事是值得的。不單單只是人回到已經遷徙後的新部落,而是藉由青年把所見所聞帶回家中,分享給耆老們一起探討、一起回憶、一起說笑,去觸動他們曾經的記憶,使他們開始說起自己的Kari(話語)、對著萬物哼唱簡單的Re Mi So La(太魯閣族傳統音樂的四個音階)、敲響他們熟悉的Ubung(地織機)、擦拭他們的Putung(傳統火槍)、編織Qayal(器具)、搭建Biyi(工寮)、堆疊起農地上的Tasil (石頭),讓裊裊煙火再次滿布每一個部落的清晨及徹夜。 這樣的畫面看似很遠很夢幻,但百年前,這是每一個家族的生活慣習。少許部落青年或許被那個年代的美好感動,卻苦無路徑可走,或許,你可以藉由這份感動去影響曾經走過那段歲月的部落耆老,讓他們拾回技藝與記憶,...

  2. 2022年6月8日 · 台灣原住民對山林、海洋的尊敬和永續經營方法,現在都還活在每個部落的深處。 看近他們的生活哲學和價值觀,有助於緩解現今這個時代下,人們 ...

  3. 2022年1月7日 · 來自南島的文化火花:讓原住民成為台灣連接世界的橋樑. 「獵人學校」打破原住民的血統資格論,從「認同」與「行動」來進行文化傳承。. 圖為獵人學校赴菲律賓北呂宋島參與科地埃拉日(Cordillera Day)。. 圖片來源:獵人學校提供。. 2021年1月,屏東縣霧台鄉 ...

  4. 2020年10月13日 · 我們只是要「成為原住民」而已:三組不同族的青年,回到部落尋找自我與文化的歷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回到原鄉,透過日常生活裡的身體力行,摸索著如何「成為原住民」(becoming indigenous)。. 他們討厭被冠上「返鄉青年」如此新聞標題式的封號,也不覺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1年6月2日 · 進入當代原住民族文化復振的視野後,編織以「文化象徵」之工藝面貌重新回到原住民的世界。 以桃園復興區為例,編織工藝在90年代(2000年代)的「多元國家文化建構」背景下,重新被建立起來。

  7. 2018年11月30日 · 透過共同受殖民的歷史經驗,以及有別於主流漢族群的血緣、語言、文化等本質元素,原住民串聯各界發起了原住民族運動,型塑出「臺灣原住民族」的集體,並開始藉由各種街頭抗爭行動,包括還我土地、正名、自治等,爭取原住民族的權益,挑戰由漢族群主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