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9月13日 ·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目前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16族,截至2021年11月,總原住民族人數為581,134人,約佔總人口數2%。 Q2.原住民族的信仰是什麼呢?

    • 扶植成果

      扶植成果 - 台灣原住民族有幾族?分布在哪裡?一起來看各族 ...

    • 最新資訊

      最新資訊 - 台灣原住民族有幾族?分布在哪裡?一起來看各族 ...

    • 了解更多原住民族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其 ...

  2. 布農族部落分布在海拔500 至1,500 公尺中央山脈兩側,是原住民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家庭以父系大家庭為基礎,因歷史遷移而慢慢拓展,分布範圍相當遼闊。

  3. 阿美族 、 卑南族 、 達悟族 和新加入的平埔族 噶瑪蘭族,在古早之前是居住於臺灣東部平原上。 而高山族和平埔族的差異,持續影響著政府的原住民族政策,以及對於原住民族參與政治活動的影響能力。 分類. 台灣戰後初期,官方延續了日治时期的分類,將台灣原住民分為九個族群。 近年來經過原住民民間與學者的研究與爭取,台湾認定的族群則已增加至16族。 但這些被增加承認的族群皆來自原先被歸類於九族的族人,大部分都是高山族群。 其中噶瑪蘭族僅部分當初被歸類為阿美族之族人得到族群回復,未有官方原住民身份之噶瑪蘭族人則還在等待政府回應並爭取中。 目前在台灣原住民來稱呼,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現在有十六族群,語言屬於 台灣南島語系,截至2018年11月,總人口數為56萬5041人 [7]。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民族界定
    • 民族歷史
    • 人口狀況
    • 社會經濟
    • 社會組織
    • 文化習俗
    • 民族藝術
    • 代表人物

    高山族是中國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2008年,總人口為494107人。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中文名:高山族

    •外文名:the Highmesa ethnicity/Mesa Ethnicity

    •人口:494,107人(2008年)

    •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

    •分布區域:台灣,福建,東南亞

    •其他名稱:高山人

    高山族是中國台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指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上漢族及其他大陸民族以外的“中華民族”人口,範圍大概相當於歷史上漢族所謂“生番”,日本殖民當局所謂“蕃人”、“高砂族”,或當前台灣當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總和。

    台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為兩大類∶

    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於台灣漢社會中;

    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

    由於歷史上原居平地的台灣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漢化,當前各“平埔”族群並無明確法律地位,借用中華民國早期分類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乃將其視為“漢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範圍,小於廣義的“台灣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島上南島語系族群的實際總和。“高山”、“平埔”二分法,是從漢族中心角度出發的政治性泛稱,缺乏人類學根據;此類說法在台灣,被認為含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大陸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該詞主要是由大陸所使用,而台灣當局已經停用此名詞。

    在台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與中國福建的新石器文物關係密切,台灣人主要的應是從中國大陸遷移過去的。

    高山族過去長期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據史載,三國時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員稱為“彌麟”,公共事務由部落成員共同管理。他們使用石斧、石錛、石環、用鹿角為矛,用青石為鏃,以採集、狩獵為主,畜牧業尚不發達。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約尚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至7世紀,已有了農耕、畜牧,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有少量鐵器。部落有酋長,無賦稅,公共事務仍由部落成員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員根據習慣法共同議決制裁辦法,輕者杖責,重則處死。無文字,不知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會時多舉行歌舞。已有雕刻與繪畫。歷北宋、南宋、元朝、明、清代各代,台灣與內地的聯繫日益增多。據陳第《東番志》等書記載,當時高山族的農業、畜牧業和狩獵,雖較以前有了進一步發展,且已有部分特產與大陸沿海居民進行貿易,大陸人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之類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間依然“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仍過著原始的生活。

    從16世紀開始,台灣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國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雞籠(基隆)一帶燒殺搶掠,當地高山族被迫遷居山區。以後又有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灣,高山族人民給予了堅決抵抗,開展了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鬥爭,表現出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愛國主義情操。

    17世紀以後,由於大量漢族遷居台灣,以及鄭成功政權採取有利於發展高山族經濟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會經濟發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發展進入封建社會。

    人口分布

    2001年,台灣高山族人口41.5萬人。其中阿美族古稱“阿眉族”,人口約15.4萬人;泰雅族,人口約8.4萬人;排灣族,人口約7萬人;布農族,人口約3.5萬人;卑南族,人口約9000人;魯凱族,人口約1.5萬人;曹族(1998年台灣當局改為鄒族),人口約8000人;雅美族,人口約4000多人;賽夏族,人口約3000人;邵族,僅數百人。 高山族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台灣省,2010年達40多萬。除此之外,高山族還分布在大陸的許多地方,例如福建、北京等省市。根據2010年第六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大陸有高山族4009人。

    支系介紹

    至2001年7月17日,台灣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群為13個:泰雅人、賽夏人、布農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瑪蘭人、太魯閣人、撒奇萊雅人和賽德克人。 布農人 布農人(布農是高山語“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60個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脈以西的高峻山地,後向台東、高雄方向遷徙。現主要居住在南投縣的仁愛、信義鄉、高雄市那碼夏、桃源、茂林區、台東縣的海端、延平鄉、關山鎮、花蓮縣的萬榮、卓溪鄉、玉里鎮等。總族群下分3個小群:北布農人分布於中央山脈西麓;中布農人分布於高雄縣境內;南布農人散居於台東花蓮一帶。織布、編籃、製革、制陶技術比較發達。社會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後妻從夫、子從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魯凱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20個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濁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脈的東側大南溪流域,屬屏東縣三地、霧台,高雄縣茂林,台東縣卑南等鄉,其中以霧台鄉最為集中。魯凱人生活習慣與排灣人相同,他們住石板房,以陶壺、料珠、雕刻、紋身聞名。社會生活方面已有階級出現。每代成員中只允許一對配偶存在,權力由長男繼承,死後採用側身葬、直肢葬。語言、文化受布農人影響較大。 排灣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160個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帶,後移住山地。其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南達恆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線,東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區,分別散居於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和台東縣的金峰、達仁、大麻里、大武等鄉。排灣人分為排灣和塔羅塔羅兩個亞族,前者居於該族分布區的中央部分,有濃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脈為界,又分為東本兩個小族;後者居於東海岸一帶,也分為東海岸和巴里拉利奧兩個小族。該族群有平民、貴族等階級之分。子女中居長者繼承權力。手工藝較發達。 卑南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分居於8個村落。傳說該族發源於台東附近的巴納圖,曾為台東平原主人。主要分布於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區,居住地是台東縣的卑南、金峰、達仁等鄉。過去曾與魯凱、排灣列為一族,1954年確認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族權是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重於母方。 邵族人 邵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於南投縣境內的日月潭一帶。有人認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劃為布農人的成員,還有人把它劃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語言、風俗、習慣獨具特點,因而把它看成獨立的族群。 泰雅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於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於台灣北半部,如新北市的烏來區,桃園市的復興區,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市的和平區、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紋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達悟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分布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 鄒人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原分布於桃園大溪至大安溪一帶,定居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莊、獅潭鄉等地。該族群下分北賽夏和南賽夏兩個小族群,族群內部,行從父居、妻隨夫行,常數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對配偶為限。每兩年舉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原分布於台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恆春附近,後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台東縣的東北部,包括台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賽夏人 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他們的祖先是從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帶平地,然後又逐漸遷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邊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帶山區,分屬於新竹縣的五峰鄉等地。

    高山族人大多數從事農業,少數捕魚、狩獵。有雕刻和編織等手工藝。

    17世紀漢族大批移民以前,台灣高山族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獵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從事燒墾農耕兼漁獵、採集,主要種植芋、薯、旱稻、穀子等。他們不知道犁耙鋤斧之工具,生產工具和農耕技術極為原始。

    清代,隨著大規模的移民開拓,台灣的高山族普遍引進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居於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產和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開始種植稻、麥、黍、稷、芝麻、豆類等,而巢居穴處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獵為主,兼事採集、種植。狩獵稱為“出草”,以捕鹿為主,兼獵野豬、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銃等,狩獵方法一般是焚獵、陷獵、射獵等,圍獵的場面十分壯觀。到了近代,狩獵已變為高山族的副業。在阿美人、卑南人習俗中,團體出獵是重大祭祀的宗教儀式前後必須進行的活動。蘭嶼的雅美人(1998年更名達悟)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還從事漁業。通常用魚刺、魚叉、弓矢、漁網、魚筌、魚籠、竹罩、竹筏、漁船等工具捕魚。採用射魚、網撈、垂釣、築堰、毒魚、涸魚、簾魚、誘魚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獵捕飛魚的旺季。他們以父系世系群為單位組建船隊,夜間網撈。卑南人、排灣人、魯凱人等雖近海而居,卻不務漁業,仍以農業兼狩獵為基本生產形態。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農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殘餘,平埔人、排灣入、泰雅人、魯凱人、達悟人等已超越奴隸制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階段。平埔人、排灣人還出現租佃關係和貧富分化。

    1949年以來,台灣省在國民黨的控制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達到了比較發達的階段,台灣經濟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和推動下,高山族的農耕兼漁獵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區,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生長起來,高山族人民,特別是居於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各地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經濟發展依然緩慢,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1991年,高山族人均收入分別為92 117元和96 524元,如與台灣省農家的人均收入116 636元相比較,即為其之80%左右。1991年台灣省一般家庭的人均收入為155731元,山地和平地高山族的人均收入僅其六成左右。

    1996年,山地和平地高山族的人均收入分別增加了19.39% 和25.25%,達109981元和120894元,但如與同年台灣省農家的人均收入177 179元比較,則僅為其之62 08%和68 24%,比1991年分別下降了16.9和14.52個百分點。台灣省一般家庭的人均收入增長到234 735元,同年山地和平地高山族的人均收入僅其一半左右。分別為46.85% 和51.50% .與1991年相比較。5年間收入差距擴大了12.3和10048個百分點。

    高山族的基層組織是“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個氏族組成,大社由數個氏族組成,一般上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實行民主政治,重大問題由社大會決定。社首領包括頭目(領袖)、祭司(或巫師)和長老會。是社會的最高權力機構。頭目領導耕戰、漁獵,裁決內部糾紛,幫助祭司組織祭祀活動。

    多數高山族社以會所(會廨)作為社的活動中心,也是男性年齡組織的教育訓練場所。年齡組織是社內部以年齡為序的一種等級制度。各支系的年齡等級劃分有多少之別,大致可分為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等級別。凡男性,都要歸入相應的年齡等級,擔負一定的社會分工。每隔數年,要舉行一次晉級禮。從少年開始,嚴格按照性別施以基本訓練。男性是狩獵、耕戰方面的技能訓練;女性是紡織、家務及採集方面的訓練。

    概述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華南古文化的特質,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產、嗜檳榔、嚼米釀酒、竹筒飲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貝、貫頭衣、筒裙、斷髮文身、鑿齒、涅齒、穿耳、琴簫挑逗、構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鞦韆、木雕、獵頭、祭祀、巫術、太陽與蛇和鳥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話、射日神話、連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鑿齒、穿耳、生食海產、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質,印證了高山族與古越人;習氣共俗,源出一脈。

    語言文化

    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比較大。起碼有15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族族通用漢語文。有阿美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飲食文化

    高山族的飲食以穀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除雅美人和布農人之外,其他幾個族群都以稻米為日常主食,以薯類和雜糧為主食的補充。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平埔人還特產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內草漿伴上鹽即食)。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飲食、烹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菸酒、食嚼檳榔。 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蔔、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 高山族普遍愛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醃製。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 高山族的十個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獨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醃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儲存肉類的方法,其中泰雅人醃猴肉和阿美人醃鹿肉和野豬肉別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灣人、布農人土法釀製的一種米酒。 布農人在製做主食時,將鍋內小米飯打爛成糊食用,排灣人喜用香蕉葉子卷粘小米,摻花生和獸肉,蒸熟作為節日佳肴,外出狩獵時也可帶去。但作為狩獵帶去的點心,餡里一般不加鹽巴等鹹味調料。 泰雅人上山打獵時,喜用香蕉做餡裹上糯米,再用香蕉葉子包好,蒸熟後帶去。排灣人喜歡將地瓜、木豆、芋頭莖等摻合在一塊,煮熟後當飯吃。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在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製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雅美人喜歡將飯或粥與芋頭、紅薯摻在一起煮熟做為主食。外出勞動或旅行,還常以乾芋或煮熟的紅薯及類似粽子的糯米製品為乾糧。排灣等族狩獵時,不帶鍋,只帶火柴,先將石塊壘起,用乾柴禾燒熱,再在石塊底下放芋頭、地瓜等,取沙土蓋於石塊上,熟後食用。食用芥菜時先將正在生長中的葉擗下來,用鹽揉好,放兩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繼續生長。 排灣人不吃狗、蛇、貓肉等,吃魚的方法也很獨特,一般都是在撈到魚後,就地取一塊石板燒熱,把魚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鹽即可食用。排灣人小孩不許吃鰻魚,甚至其他魚的魚頭也不讓吃,認為吃了魚頭不吉利。 阿美人在做肉菜時,喜把肉切成塊,插上竹籤,煮好後放在一個大盆里,全家人圍在盆邊,每個人用藤編小籃盛飯,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飯,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節,他們喜到水田裡捉小青蛙,帶回家中用清水洗淨,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來的生魚。他們還喜歡將打來的獵殺好去皮,加鹽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醃存,供幾個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醃、曬乾和烤乾等幾種方法,以醃製一、兩年的豬、魚肉為上餚。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

    文學藝術

    高山族的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以及故事等,豐富多彩,古拙質樸。

    歌舞藝術

    歌謠既有反映農耕、漁獵、採集等各種生產活動,又有記載部落征戰、抗擊外侮、捍衛疆土的打仗歌。還有習俗歌,累如貫珠;時政歌,抨擊時弊、鏗鏘有力。歌謠格調清新,音樂優美。高山族的神話內涵豐富,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與同胞婚配、征服太陽等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願望、價值觀念和藝術修養。此外,還有許多以習俗、傑出人物、“小黑人”、動植物等為題材的傳說、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藝術天才的民族。歌舞、音樂、雕刻等民族藝術馳名於世。史載高山族無論是勞動、戀愛、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圍,頓足踏歌,搖頭閉目,極備媚態。雅美人的甩髮舞、賽夏人的矮靈祭舞、阿美人的豐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高山族歷史上有構屋笄居、琴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簫等吹奏悅耳的旋律。此外還有鼻笛、鼻哨等管樂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擊樂器和弓琴等弦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悅耳動聽。

    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具有太平洋地區原始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中台灣人的木雕最為突出。無論住宅、武器與生活器皿均雕飾,刀法粗獷,造型古樸。圖飾以蹲踞狀人像為主題,還有圖騰特徵的人頭、蛇、鹿及幾何形紋的組合,追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誇張的寫實手法,藏魂魄於天然,納靈秀於朴絀。台灣人的木雕飾品為海內外樂於收藏。此外,達悟人的漁船也有別具一格的雕飾,其藝術境界為世人稱讚叫絕。

    抗敵英雄

    摩那·羅達奧(莫那·魯道) 台灣高山族人民的領袖,在1930年台灣霧社起義中,與他的兩個兒子一起領導高山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阿碌 台灣南部琅嶠牡丹社高山族領袖。1874年抗擊美、日軍在琅嶠登入,阿碌父子與部眾30餘人壯烈犧牲。

    演藝界人士

    台灣地區有不少歌手、演員都屬於高山族中的某個族群,或者具有較大比重的高山族某族群的血統。著名者包括:張惠妹、動力火車、張震岳、蕭敬騰、羅志祥、周渝民、高金素梅、徐若瑄等。

  4. 2024年10月19日 ·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是臺灣的 原住族群,17世紀後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 東部 、 西部 山區以及達悟族人居住的 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 山地鄉 或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俗稱「原鄉」,享有一定程度的 自治權。 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 都市化 而流入各大 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 [8] 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都會部落 [註 2]。 起源. [編輯] 臺灣 被視為廣泛分佈的 南島民族 和 南島語系 的主要源頭之一. 臺灣 是南島民族 馬來 玻里尼西亞 人的原鄉.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原住民族分布區域.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其中原住民族約有58萬8660人,佔總人口數的2.5﹪,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 ...

  7. 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主要分布於台灣東南部山區和東海岸平原,集中在花蓮、台東兩縣。根據學者的分類,可分為北、中和南3群, 中部群又分為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族,南部群再細分為卑南及恆春阿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