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完善. 古詩文網 APP客戶端 立即打開. 創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乾、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 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這是組詩的第二首。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 諡文,又稱朱文公。 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

  2.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原文|注釋|翻譯|賞析|序 - [宋]朱熹 - 每日诗词是一个古诗词收录网站,目前已收录古诗词超60万首,作者2万余人。 其中包含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等多种著作,内容持续优化更新中。

  3. 2020年6月19日 · 向來本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河流的中央)自在行。 譯文: 往常白費了推船移艦的力氣,如今船艦已能在江心自由自在航行。 後兩句是說想起枯水季節,水淺船大,推也推不動,白費不少氣力。 而今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地前進,一點也不費力了,這是此首詩理性的提升。 本詩藉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爲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4.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注釋. 1、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會。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許:這樣清澈。 5、如:如此,這樣。 6、清:清澈。 7、為:因為。 8、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9、“艨艟”: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里指大船。 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10、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 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賞析.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觀書有感一般指本詞條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藉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詩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藉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於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於理趣,一直為人傳誦。

    •作品名稱:觀書有感二首

    •作品別名:觀書有感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處:《朱文公文集》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朱熹

    觀書有感二首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1,天光雲影共徘徊2。

    問渠那得清如許3?為有源頭活水來4。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5。

    詞句注釋

    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凍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2.“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 3.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會。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4.為:因為。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5.艨艟(méng chōng):原為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裡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6.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7.中流:河流的中心。

    白話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大的艦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順漂。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乾、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苹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讚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整體賞析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個代詞,相當於“它”,“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也是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艨艟”也寫作“蒙沖”。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範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名家點評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此二詩)借物以明道。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於尤溪,長於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雲谷,授徒孝亭,葬於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朱文公文集》。

  5. 向來枉費推移力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 ...

  6.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中流:河流的中心。 創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鍾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