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登鸛雀樓》是 盛唐 詩人 王之渙 創作的一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陽。3.依:依傍。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5。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登鸛雀樓》,又名《登鸛鵲樓》,是唐詩五言絕句,一般認為作者是王之渙。[1] 鸛雀樓在今山西 永濟市,風景秀麗,歷代騷人墨客多來登樓放歌抒懷,故有大量吟詠之作。沈括認為只有李益、王文奐、暢諸三篇能狀其景。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1.【鸛雀樓】:古樓名,位於今山西省,樓高三層,據說是因以前常有許多鸛雀棲息在上面而得名。 2.【白日】:指太陽。 3.【依】:靠著、順著。 4.【盡】:竭、完畢。 在此是指隱沒。 5.【黃河】:中國第二大河,因泥沙含量多,河水黃濁,所以稱為黃河。 6.【窮】:指推求到極點。 7.【目】:眼睛。 在這裡是指視線範圍。 賞析. 黃昏時刻,燦爛的夕陽沿著山邊緩緩滑落。 滾滾奔流的黃河,依舊不停的傾流入海。 站在這裡,能看到的畢竟有限,若想看得更遠、更廣,就得再往上爬一層樓了。 這是一首因登高望遠而有所感觸的詩。 而最膾炙人口的,就是具有警世意味的末兩句。 藉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點出另一層意義—想達到更高的目的,惟有付出更多努力,向上提升。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詩. 太陽挨著西山慢慢下沉,黃河向著大海波濤滾滾。 想看到遠處更美的景色,必須繼續登樓再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