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 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 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 ...
- 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
促駕逾三水,長驅望五原。天階分斗極,地理接樓煩。溪月明 ...
- 幽縶書情通簡知己
昔歲逢楊意,觀光貴楚材。穴疑丹鳳起,場似白駒來。 一命淪 ...
- 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
- 概觀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鵝鵝鵝(古詩)一般指本詞條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詩詞注釋
1.曲項:彎著脖子。歌:長鳴。 2.撥:划動。
詩句譯文
“鵝!鵝!鵝!” 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劃著名清波,就像船槳一樣。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詩的第一句連用三個“鵝’字,這種反覆詠唱方法的使用,表達了詩人對鵝的熱愛,增強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以上是寫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艷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迴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駱賓王(約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傑”。七歲時因作《詠鵝》詩而有”神童“之譽,曾經擔任臨海縣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亂軍所殺,或說是遁入了空門。其詩氣勢充沛,揮灑自如,富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詩善歌行體,有《駱臨海集》。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 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 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 ...
《詠鵝》,改編自[唐]駱賓王《詠鵝》,由谷建芬監製、作曲,張宏光編曲,收錄於《新學堂歌》,將優秀的古詩歌譜成音符,易於孩子在優遊的唱歌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
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
其他人也問了
詠鵝是什麼意思?
小詩如何表現鵝的鮮明形象?
唐詩是什麼?
駱賓王為何創作《詠鵝》?
企鵝是什麼?
宋詩與唐詩有何不同?
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
首句連呼三聲「鵝、鵝、鵝」,用擬人的手法想像白鵝在水中高歌的模樣,十分俏皮可愛,可以想見孩童在看到白鵝後的欣喜之情。 接著第二句鵝仰頭彎曲,朝天長鳴的神態,描繪得十分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