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壓歲錢,又稱 壓年錢,中國南方、港澳、客家語人群稱為 利是 或稱為 軋年利是[註 1] (俗寫作 踅年利是 、 硩年利是 、 磧年利是 、 矺年利是, 馬祖話:taʔ7-huoɪ5-tsieŋ2/軋歲錢),閩南語稱 硩年錢 (Teh-nî-chîⁿ) ,是指 新春 時長輩送給晚輩的 紅包。 比如在香港、新馬,晚輩也可以收到長輩的紅包。 歷史. [編輯] 宋朝壓歲錢叫作「隨年錢」,按小孩的年齡來發。 另有一種特別的隨年錢,宋朝后妃在年關近時要準備「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獻給皇子、皇女,掛在床頭以鎮壓邪祟,祝皇子、皇女活到一百二十歲;這也是「吃百二」的來源。 [1][2][3] 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於 清朝,《清嘉錄》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
2021年2月12日 · 而台灣民間傳說的壓歲錢由來,則是「玉皇大帝將在除夕夜讓台灣島沉沒」、家人共度最後的晚餐後,家長將錢財分給家人。 現在,壓歲錢已經從「壓制邪祟」的意義轉變為「祝福」。 各地怎樣稱呼紅包? BBCCHINESE. 香港商場裏琳琅滿目的紅包袋(資料圖片) 壓歲錢在台灣方言閩南語中,稱作「壓年錢」,因為小孩子在過年會受到驚嚇或遇到不好的事,要把這個關卡壓制下去。...
2024年1月31日 · 壓歲錢指的是新春時由長輩贈送給未成年或未婚晚輩的紅包,但紅包並非等同於壓歲錢,只有過年時由長輩給予晚輩的金錢,方能稱之為壓歲錢。 「壓歲」中的「歲」發音與「祟」相同,因此,壓歲錢隱含著壓制邪祟的寓意,力求抑制不祥的災厄。
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於 清朝,《清嘉錄》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 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 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 」 清代 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 至 中华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代表“长命百岁”以示祝福。 [4] 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ㄙㄨㄟˋ,音同“歲”),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都嚇到大哭起來了,接着頭疼發热,變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錢給孩子玩。
2016年2月2日 · 壓歲錢的歷史: 最早的壓歲錢 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 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 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 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 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習俗起源.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年節習俗之一,其本真來由無考,傳說是為了壓邪祟。. 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 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 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範圍流行是在明清 ...
2024年2月9日 · 壓歲錢的起源與歷史 壓歲錢,又稱作紅包、利是,最初的形式是用紅色紙包裹的硬幣,象徵著驅邪避禍、帶來新年的祝福。據傳,壓歲錢的傳統起源於古代中國,當時人們相信,這種做法能夠保護兒童免受邪靈和疾病的侵害。 壓歲錢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