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約三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前,臺灣的史前文化展現出繽紛多樣的面貌。. 文化分化十分顯著,各地史前文化的來源與發展方向並不相同,遺址也急遽增加,從海濱、平原、丘陵到高山都有這一時期的遺址存在。. 這個時期已有定居的聚落,發展成部落社會,有 ...
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大多出現在海濱、河口或湖濱,是一個適應海洋、河流、沼澤等環境的文化。 許多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是從亞洲東南沿海移入的新文化,並可能是南島語族最早的祖先之一。 目前尚未發現新石器時代舟船的遺留,然而證據顯示大坌坑文化的磨製石器,使用來自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石材,表現出他們優越的航海能力與島嶼間密切的交流。 代表性遺址有大坌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八甲遺址、長光遺址、菓葉遺址。 細繩紋陶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約距今 4,200 年前),臺灣各地遺址出土的器物有明顯的差異性,大致可以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個區域性文化。 雖然類似的陶器器形與施紋方式在全臺多處遺址重複出現,但各區域間存在的陶器形制差異,卻也展現出了在地風格。
2015年6月1日 · 陳志鵬指出,大湖文化是在高市湖內區大湖遺址最早被發掘,一九二 年日人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時發現烏山頭遺址,開啟大湖文化研究序章,大湖 ...
2009年9月9日 · 大湖文化主要分布於竹子溪以北的大湖台地和臺南台地邊緣,以高雄縣湖內鄉的大湖遺址(陳玉美 1980)、台南市六甲頂遺址、清風莊遺址為代表(劉益昌 1991)。
六大文化,分別為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明清文化(近代漢人文化)。 南科園區有的遺址僅有一個文化層,有的遺址則包含有二個以上的文化層,其中含有大湖文化的遺址佔園區所有遺址的48%,其次為蔦松文化,佔有23%。
南科大湖文化遺址. 大湖文化是屬於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年代距今大約3300~2000年前,有個特色是大量使用灰黑陶,也因此又稱為「灰黑陶文化」,主要分布範圍在嘉南平原和高雄地區。. 圖上為部分出土的遺骸頭骨,牙齒有明顯缺齒的狀況,據現場老師的 ...
2009年9月9日 · 大湖遺址位於高雄縣湖內鄉大湖村與甲南村範圍內,為大湖文化的代表遺址,遺址上遺物分布密度高,沿糖廠鐵路土堤斷面可見多處貝塚,文化層深度約在地表下10cm起,至60-80cm間;部分貝塚厚度可達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