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夷陵之戰,又稱 猇 ( ㄒㄧㄠ ) 亭之戰,清朝避諱稱彝陵之戰 [9],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進攻江東之戰役,是東漢末年、三國初年「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战,又称 猇 xiāo 亭之战, 清朝 避諱稱 彝陵之战[9],是 三国 时期 蜀汉 君主 劉備 進攻 江東 之戰役,是 東漢末年 、三國初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戰 、 赤壁之戰 、 夷陵之戰)中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即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替 關羽 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 吳王 孫權 立即以 陸遜 率軍應戰,陸遜以逸待勞,擋住蜀漢军攻勢,後於222年八月在 夷陵 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戰事. 东汉 建安 二十四年(219年), 孙权 趁 劉備 的大將 關羽 正在 北伐樊城 的空檔,派兵攻打 荆州 以南的大部分要地 [10],進而偷襲关羽 [11],隨後在 麥城之戰 將關羽、 關平 父子擒捉斬殺,正式與劉備方反目為敵。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 [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 三国 时期蜀汉 昭烈帝 刘备 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 ...
夷陵之戰,又稱 彝陵之戰 、 猇亭之戰 (猇亭 [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 昭烈帝 劉備 對 東吳 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三大戰役 ”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 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 陸遜 為總指揮率軍應戰。 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 夷陵 一帶打敗蜀漢軍。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基本介紹. 名稱:夷陵之戰. 地點:夷陵. 時間: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參戰方:蜀漢、五溪蠻夷;東吳. 結果:吳國得勝,蜀漢元氣大傷.
夷陵之戰 (208年) 關於 蜀漢 和 孫吳 的大規模戰役,請見「夷陵之戰」。. 東漢 末年的208年的 夷陵之戰 發生在軍閥 孫權 和 曹操 之間。. 此戰是赤壁軍事行動的一個完整部分,在赤壁之戰中的 烏林 大遭遇戰後立即爆發。. 此夷陵之戰也是隨後 江陵之戰 的序幕。.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又稱 猇 ( ㄒㄧㄠ ) 亭之戰,清朝避諱稱彝陵之戰 [9],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進攻江東之戰役,是東漢末年、三國初年「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战,又称 猇 xiāo 亭之战, 清朝 避讳称 彝陵之战[9],是 三国 时期 蜀汉 君主 刘备 进攻 江东 之战役,是 东汉末年 、三国初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 、 夷陵之战)中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 关羽 报仇为由 ...
2020年3月15日 · 夷陵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成功的戰略防禦反擊戰例,戰爭以吳勝蜀敗而告終,幾乎破壞了「聯吳抗曹」的戰略。 此戰之後,蜀漢國力被削弱,孫吳得以占據長江而進一步鞏固統治,吳蜀雙方力量也實現基本平衡。 在來自曹魏的共同壓力下,雙方摒棄前嫌重修盟約,從而凝聚出能與曹魏基本保持平衡的力量,三足鼎立局面得以穩定下來。 因此,夷陵之戰被普遍認可為完成三分鼎立的關鍵之戰。 劉備為什麼要東征? 當孫權偷襲關羽成功後,劉備是否還有必要爭回荊州,從當時蜀漢形勢和三方競爭格局來看,理智的回答無疑是否。 當時的荊州位於三分勢力的交界中心,雖然位置重要,但是不利於大軍出戰,是應該竭力避開的是非之地。 如果用大軍取回荊州,勢必必成魏吳的共敵。
夷陵之戰,又稱 彝陵之戰 、 猇亭之戰 (猇亭 [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 昭烈帝 劉備 對 東吳 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三大戰役 ”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