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 ...

  2. 唐代 :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詩三百首 , 渡江 , 思鄉. 譯文及注釋.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 漢江:漢水。 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書:信。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 《渡漢江》 詩 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 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

  3.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初唐 時期的詩人,與 沈佺期 並稱“沈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 ...

  4. 臺灣正體. 宋之問 (約656年—712年 [1] ),字 延清 ,一名 少連 。 汾州 (今 山西省 汾陽市 )人。 唐朝詩人。 著有《宋之問集》。 生平 [ 編輯] 宋之問弱冠即有文名,是 劉希夷 的 舅舅 。 唐 上元 二年(675年)舅甥雙雙進士及第。 但之問因為想抄襲 劉希夷 所寫《代悲白頭翁》詩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詩句,向劉詢問,劉一開始答應,不久又反悔。 宋之問大怒,就用土袋將劉希夷 活埋 [2] 。 之問歷任 洛州 參軍 、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 宋之問長得一表人才,寫得一手好詩,卻因 口臭 不能當男寵 [3] 。 之問甚是慚恨,常含雞舌香( 丁香 )於口中 [4] 。 他曾為 張易之 兄弟手捧 溺器 ,而「天下醜其行。 」 [5] 。

  5. 宋之問是初唐時的御用詩人以諂權貴張易之和太平公主為事。曾因「應制」詩寫得好,受到武則天「奪袍以賜」的恩寵。宋之問的詩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為近體詩定型的代表詩人。

  6. 古人認為此嶺是南北的分界線,因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 宋之問 被貶途徑大庾嶺北驛時,懷鄉的憂傷湧上心頭,悲切之音脫口而出:“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意謂:陽月(即農曆十月)雁南飛至此而北回 ...

  7. 2024年7月8日 · 宋之問(約656年—712年),一名少連,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人,一説汾州(今山西省汾陽市)人。唐朝中期詩人、官員。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問進士及第,曾任縣尉等職。天授元年(690年),與楊炯同為宮中習藝館學士。

  8. 朝代: 唐代 作者: 宋之問. 同類型的詩文: 唐詩三百首 渡江 思鄉. 原文.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 ⑴漢江:漢水。 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書:信。 ⑶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參考資料: 1、 劉學鍇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4-35. 2、 趙明華.唐詩原來可以這樣讀.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2:61-62. 3、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9. 賞析.

  9. 宋之問(約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

  10.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率大臣發動政變,逼武后退位,擁立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被殺。詔事張易之的宋之問因受牽連而獲罪,于神龍元年(705年)春被貶為瀧州(州治在今廣東羅定縣東)參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