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 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

  2. 2023年11月26日 · 探討屈原的深層思維. 獨立思考:屈原的為官之道. 生活技巧:漁父的靈活應對之道. 屈原vs漁父:反差中的啟示. 比例的調配:掌握人際拿捏的藝術. 面對衝突:思索最佳取捨. 原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3. 2021年4月29日 · 屈原漁父〉一文中所出現的「老漁夫(即漁父)」,正是要破除這樣的絕對價值觀念,所以當漁父在江邊看到屈原枯槁憔悴的模樣,就問了屈原說:

  4. 2022年9月12日 · 漁父抓住了「被」字,屈原的「見」放,是委屈地認為自己「被」放逐了,但其實屈原是有「主動選擇」的。 漁父認為:楚國固然辜負了屈原,但屈原也選擇了被辜負的傷害。

  5. 2019年5月1日 · 題解 本文選自《楚辭》。. 漁父,捕魚的老翁。. 父,音ㄈㄨˇ,對老翁的通稱。. 全文旨在表達屈原不肯與世俗同流的人生態度。. 屈原為楚國的貴族,深受國君的重用,因遭小人讒言而被流放,但他堅持操守,不與惡勢力妥協,故寫作此文以表明心志。. 本文以 ...

  6.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

  7. 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 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其中“不 凝滯 於物,而能 與世推移 ”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漁父. 外文名稱:Fisherman.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作品出處:《楚辭》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 屈原,一說為戰國期間的人所作. 作品原文. 漁父.

  8. 關於〈漁父〉的幾個思考 / 講義. 1.由屈原被放逐後的形象,可說明其內心懷著怎樣的感受?. 2.「行吟」二字,表現出如何的意涵?. ※補充:. 〈離騷〉中的憂思舉隅.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忳:ㄊㄨㄣˊ,憂苦 ...

  9. 漁父. 朝代 先秦 詩人 屈原.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

  10. 本作品收錄於《楚辭》 《漁父,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間,憂愁歎吟,儀容變易。 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 時遇屈原川澤之域,怪而問之,遂相應答。 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 姊妹計劃: 百科 · 數據項.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