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 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 酬張司馬贈墨
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奴 ...
- 以詩代書答元丹丘
青鳥海上來,今朝發何處。口銜云錦字,與我忽飛去。 鳥去凌 ...
- 酬宇文少府見贈桃竹書筒
同類型的 詩文:暫無標籤 原文 桃竹書筒綺繡文,良工巧妙稱 ...
-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同類型的 詩文:暫無標籤 原文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 ...
- 答長安崔少府叔封游終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見寄
河伯見海若,傲然夸秋水。小物昧遠圖,寧知通方士。 多君紫 ...
- 答友人贈烏紗帽
同類型的 詩文:暫無標籤 原文 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z5.山 ...
- 酬張司馬贈墨
這是一首 詩 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並暗用典故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 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 “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 《念奴嬌·過洞庭》)罷了。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 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山中問答》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這是一首古絕,以問答形式抒發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理。全詩語言樸素,轉接輕靈,活潑流利,渾然天成;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意蘊幽邃;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
詞句注釋
⑴山中答問: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問”,一作“答問”。 ⑵余:我,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棲:居住,隱居。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讀書處。一說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⑶不答:一作“不語”。自閒:悠閒自得。閒,安然,泰然。 ⑷“桃花”句: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東晉時,武陵有一漁人在溪中捕魚。忽進桃花林,林盡處有山。山有小口。從山口進去,遇一與外界隔絕的桃花源,裡邊的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一作”宛然“。 ⑸別有天地:另有一種境界。別,另外。非人間:不是人間,這裡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白話譯文
有人問我為什麼隱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閒。 桃花盛開,流水杳然遠去。這裡別有一番天地,豈是人間。
李白曾經多次隱居山林。他在少年時代,和逸人東嚴子隱居岷山。出川以後,從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始,李白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詩當作於開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隱居時期。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並暗用典故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問,就是李白為何要隱居。可是他的隱居,卻實在不容易說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夠明白;而且這樣的事,對俗人不便說,也無必要說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隱居,是有意造就聲譽,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薦,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誠地愛好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他的隱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時機到來,就做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事業。及到功業既成,就飄然引退,“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李白隱居的思想是這樣複雜而且充滿矛盾,他難以跟俗人說明白。這裡“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笑而不答心自閒”,李白此時的心情是很安閒的,神態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這兩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李白《夜下征虜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別有天地非人間”,其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別有天地,妙趣無窮,他就愛在這山中隱居。詩人在前面對俗人的疑問“笑而不答”’在這裡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裡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並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體現出矛盾的對立統一。 這首詩完全是口頭語,很樸素,像行雲流水似的,流暢自然,渾然天成。如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形象可感,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後兩句意境甚美,構思很巧妙,更使全詩為之增色。
名家點評
《誠齋詩話》:“問余何意棲碧山……”,又“相隨遙遙訪赤城,三十六曲水回縈。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聲”,此李太白詩體也。 《麓堂詩話》: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時遠者難知。如杜子美“鉤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不通姓字祖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銜泥點涴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王摩詰“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隨心趁口,不經思維,蒼詞古意,自成天籟。非謫仙人何得此不食煙火語! 《唐詩摘鈔》:此絕句中拗體,三、四隻當“心自閒”三字註腳,究竟不曾答其所以。棲山原非本懷,然難為俗人道,故立言如此。 《古唐詩合解》:此詩信手拈來,字字入化,無段落可尋,特可會其意,而不可拘其辭也。 《而庵說唐詩》:此詩純是化機。白作此詩,如世尊拈花;人讀此詩,當如迦葉微笑。不可說,亦不必說。 《唐宋詩醇》: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許顗曰:賀知章呼太白為“謫仙人”,余觀此詩信之矣。 《雨村詩話》:李詩本陶淵明,杜詩本庾子山,余嘗持此論,而人多疑之。杜本庾,信矣;李與陶,似絕不相近。不知善讀古人書,在觀其神與氣之間,不在區區形跡也,如“問余何事棲碧山……”,豈非《桃源記》拓本乎? 《湘綺樓說詩》:“為政心閒物自閒,朝看飛鳥暮飛還。寄書河上神明宰,羨爾城頭姑射山”,此篇超妙,為絕句上乘。所謂“羚羊掛角,不著一字”者也。欲知其超,但看太白詩“問余何事棲碧山”一首,世所謂仙才者,與此相比,覺李詩有意作態,不免村氣。李選字皆妍麗,此則拉雜,如“神明宰”等字,比之“桃花流水”等字雅俗相遠,而俗者反雅,雅者反俗,何耶?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020年8月14日 ·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余」,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 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 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山中問答》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這是一首古絕,以問答形式抒發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理。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