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布農族(布農語: Bunun,舊稱 Vonum [原創研究? ] ),清朝時期、日治時期稱為武崙族 [2]:104,台灣原住民族的一個族群,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遷移力最廣闊的民族,同時也為南島民族的一支,分布於台灣的中南部(日治時又稱「南蕃」),相對於分布於中北部的泰雅、賽德克、太魯閣等族群(日治 ...

  2.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 ...

  3. 布農族部落分布在海拔 500 至 1,500 公尺中央山脈兩側,是原住民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家庭以父系大家庭為基礎,因歷史遷移而慢慢拓展,分布範圍相當遼闊。布農族有精靈(hanitu)的觀念,相信個人能力、疾病與災禍,都跟精靈 hanitu 有關係;祭典以射耳祭(malahodaigian)最具代表性,農業祭儀 ...

  4. 布農族從前分布在台灣中部中央山脈,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之上。人口約四萬人。曾經發生過二次的民族大遷徙,分布範圍也因此擴展遍布於南投、高雄、花蓮、台東等縣境內,布農族又分為:卓社、郡社、丹社、巒社、卡社、五大社群。

  5. 布農族目前所分布的地區大都是日本時期對全島山社完成討伐後,為執行日本的理番政策,並以原住民深居僻山峻嶺,謀生不易,為加強撫育未開化番人為理由,而由原來舊社遷住新社。台灣光復後再將所有山社改為村里行政單位。

  6. 布農族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兩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市那瑪夏區、臺東縣海端鄉,以南投縣為主,人口約有5 萬多人。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戶中人口亦包括非血緣的同居人,故傳統家屋規模均較大。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 ...

  7. 布農族所唱的歌謠以詠唱的時機及歌詞的含義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祭儀性歌謠:布農族非常重視祭儀生活,因此祭儀音樂之種類特別豐富。例如「祈禱小米豐收歌」、「播種之歌」、「收獲之歌」、「獵前祭歌」、「打耳祭歌」、「獵獲凱旋歌」、「作戰凱旋歌」、「驅邪歌 ...

  8. 社會制度 (一)親族組織 布農族社會由一個家的概念,形成一個家族,再由數個父系家族組成亞氏族,即氏家族(聯族家族及氏族),彼此之間共有獵場、共同承擔氏族榮辱。 (二)家庭與婚姻 布農族屬父系社會,有從父居、父系繼承的性質;家族由兩個世代以上所組成,屬於大家庭的形式 ...

  9. 布農部落結合台東觀光旅遊、山林住宿、產業發展、藝術文化、自然倫理、信仰關懷,致力於偏鄉教育及社會服務,並成立布農文教基金會關懷弱勢族群,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讓愛持續蔓延。近年更推出自種有機農產品及自製特色產品,讓布農族人續留部落,在自己的土地上 ...

  10. 布農族: 布農族居住中央山脈兩側,目前所知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十八世紀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遷移: 一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那瑪夏鄉與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