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Yahoo奇摩字典
    • 1. a sense of honor or of shame

    Powered by Dr.eye

  2. 其他人也問了

  3. 2020年3月13日 · 羅仲素說: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恥是士人優良的節操,風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為本的。

    • 原文
    • 譯文
    • 作者簡介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兔苴之武夫,皆本於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芻蕘,竊牛馬,而為暴於百姓者哉!”《後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並受之,而召主簿於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於貪求者哉?吾於遼東之事有感。

    《五代史·馮道傳·論》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妙啊,管子的善於立論!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為人立身的大節。大凡不廉便什麼都可以拿;不恥便什麼都可以做。人到了這種地步,那便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何況身為大臣而什麼都拿,什麼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這四者之間,恥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論及怎么才可以稱為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恥。”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恥,能以無恥為可恥,就能免於羞恥了。”又說:“恥對於人關係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恥的。”其所以如此,因為一個人的不廉潔,乃至於違犯禮義,推究其原因都產生在無恥上。因此(國家領袖人物)士大夫的無恥,可謂國恥。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會和道德日益衰微,禮義被拋棄,廉恥被摜在一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凜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風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雞鳴,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實在未嘗沒有獨具卓識的清醒者啊!最近讀到《顏氏家訓》上有一段話說:“齊朝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檔案書牘什麼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使之稍為通曉一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處受到寵愛。’我當時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通過這些本領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願你們這樣乾。”哎!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於亂世,尚且能說這樣的話,還有《小宛》詩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獻媚於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么?

    羅仲素說: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恥是士人優良的節操,風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天下才有良風美俗。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為本的。《吳子》說:“凡是統治國家和管理軍隊,必須教軍民知道守禮,勉勵他們守義,這是為了使之有恥。當人有了恥,從大處講就能戰攻,從小處講就能退守了。”《尉繚子》說:“一個國家必須有慈孝廉恥的習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而太公望對答武王則說:“有三種將士能打勝仗,一是知禮的將士,二是有勇力的將士,三是能克制貪慾的將士。因為有禮,所以列朝治軍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難道還有欺凌平民、搶劫牛馬,而對百姓實行殘暴手段的么?”《後漢書》上記載:張奐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金環八枚,張奐一起收了下來,隨即召喚屬下的主簿在羌族眾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馬多得像羊群那樣,我也不讓它們進馬廄;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進我的口袋。’把金和馬全部退還。羌人的性格重視財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財愛貨,為羌人所怨恨,直到張奐正直廉潔,威望教化才得到了發揚。”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豈有不從貪求財貨開始的么!我對遼東的事件不能無感。

    顧炎武(1613- 1682)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纍纍;他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4. 顧炎武廉恥》原文及翻譯 _字典網. 原文: 吾觀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後雕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頃讀《顏氏 家訓》②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吾時俯而不答。 異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嗟乎!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③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於廉恥者。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5. 顧炎武廉恥 》原文及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裡,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而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顧炎武《廉恥 》原文及 ...

  6. 2023年12月9日 · 實則〈廉恥〉所有借古鑑今的人物和事蹟,都是為了證論亡明的關鍵在於明末士大夫的無恥。 這些無恥的士大夫也都有明確的對象,只是當時他們已經位居新朝的高官顯爵,不能指名、只好指桑罵槐。 〈廉恥〉的寫作背景,正是顧炎武的慟. 顧炎武在復明無望後盡變賣家產,離開故鄉,斷然西走,為什麼? 晚年,即連宦達貴顯的外甥想要迎歸他,他都加以拒絕。 實則顧炎武的母親和好友吳炎、潘檉章的死,都和南明直接相關…… 顧炎武所過繼的母親,未婚守節、含辛茹苦撫養他、並教以忠義大節。 她在南明福王政權覆亡後,絕粒殉國。 顧炎武的好友吳、潘等人,則在清初「莊廷鑨明史案」中為書寫「南明史」而殉難。 流離山海以抗清的「南明史」是被清廷刻意隱諱的一頁。

  7. 禮 、 義 是 治理 人民 的 重要 法度, 廉 、 恥 是 樹立 人格 的 重大 節操。. 因為 不知 廉潔 就 什麼 東西 都 敢 拿, 不知 羞恥 就 什麼 事 都 敢 做。. 一般 人 如果 這樣, 那麼 社會 的 災禍 動亂 失敗 滅亡, 也 就 都會 降臨; 更 何況 身 為 國家 大臣, 竟然 ...

  8. 全文主要圍繞「廉恥」二字展開,先引借《五代史‧馮道傳》之評語說起,並引及孔子論士、孟子論無恥之語,然後帶出焦點「恥為尤要」,接再引孔子論松柏之語,復引《詩經‧鄭風‧風雨》之句,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句,《顏氏家訓‧教子》之語及顏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